中國製造可以向德國製造學什麼
2012-06-19   作者:聞一言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處於經濟危機旋窩中的德國經濟何以能夠可持續發展?“德國製造”為什麼能夠長盛不衰?德國企業持續、穩定的創新能力決定了“德國製造”能夠春天常駐的秘訣所在。

  德國加強研發投入

  提起“德國製造”,人們就會想到大眾、奔馳、寶馬、西門子、博世、拜耳、巴斯夫這些稱雄全球的著名品牌。柏林經濟研究所提供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在製造業領域居世界同行領先地位的德國企業超過2300家。縱觀德國製造業,其之所以一直在世界上領先,是因為研發和創新什麼時候都沒有停止過,即使在金融危機來臨之時,德國企業仍舊沒有減少和放慢持續創新的力度和步伐。據德國統計學會公布的權威數據:在2011年,德國研發經費佔其國內生産總值(GDP)比重近3%,經濟比上年增長3%,經濟總量超過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金融危機襲擊了整個歐洲,歐債危機的不斷加重,正逐步把歐洲拖入遲滯的泥潭,國內外經濟氛圍的影響並沒有使穩定增加的“德國製造”受到影響,雖説金融危機期間,不少企業訂單有所減少,但這些企業的研發投入卻在逐步增加。這些企業深知經濟危機對企業生存與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和制約,但同處危機中的企業又爭相在第一時間站出來,把主要精力放在企業的技術創新上,進一步開發新品,營造新的優勢。近年來,汽車業每年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3%到4%,生物制藥業佔6%左右,機械製造業佔2%至4%。研發投入的增加,使以先進製造業為強大支撐的德國經濟受歐債危機的影響甚微,反而因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而更具生機和活力。
  德國企業面對危機狠抓機遇,大眾公司騰出精力,將技術研發重點更多放在性能改進和環保節能上。自2008年以來的3年中,大眾僅用於研發新品的投入就達137億歐元。大眾是德國企業不斷技術創新、超越自我、收穫碩果的縮影。今年第一季度,大眾、寶馬、奔馳、奧迪、保時捷等品牌汽車銷售均創新紀錄。大眾公司第一季度銷售額達473億歐元,同比增長26.3%,汽車銷量220萬輛,同比增長11.1%。今年4月,德國汽車工業所得到的外國客戶訂單同比增長8%。危機時期研發投入沒有減少,還增加了4.4%,這就確保了德國汽車業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的提升。正因為如此,德國才在歐債危機的陰霾下創造出了經濟奇蹟。
  德國企業身處危機放手研發創新,從而化被動為主動,對同樣處於經濟危險中的“中國製造”具有現實借鑒意義。今年以來,由於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國內出口企業訂單減少,市場佔有量急劇下降,企業經濟效益出現不同程度的滑坡。這種“短痛”可以預見,可“中國製造”所面臨的“長痛”卻無法回避。

  中國研發投入和創新不足

  中國處於工業化進程的中後期,目前中國製造業創造了GDP總量的三分之一,貢獻出口總額的90%,未來10至20年製造業仍將是中國經濟的立國之本。可是,“中國製造”用於研發的投入佔GDP的比重達不到0.8%,自主品牌企業增加值佔GDP比重6%,與德國企業相比相差甚遠。到2011年底,德國研發經費佔GDP比重近3%,自主品牌企業增加值佔GDP比重19%。
  “中國製造”研發投入的不足,自主品牌企業增速放緩,自主品牌世界知名度低下,都是中國企業能夠持續發展和進步的“軟肋”,反映到中國製造業整體競爭力上來,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産率較低,約為德國的5.56%。中國製造業在質量上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從中間投入貢獻系數來看,發達國家1個單位價值的中間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個單位或更多的新創造價值,而中國只能得到0.56個單位的新創造價值。增加值率是度量一個經濟體投入産出效益的另一個綜合指標。目前我國製造業的增加值率僅為26.23%,與德國相比低11.69個百分點。
  從行業整體利潤回報率來看,德國製造業都是利潤率極高的行業。德國製造業産值佔國民生産總值的21%,在德國對外出口的全部産品中,製造業産品佔到71%。而相比之下,近年我國製造業行業利潤率和資本回報率呈逐年降低態勢。2008年10月以來國內製造業實現利潤增幅與2007年同期相比,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企業利潤下滑表明企業盈利能力減弱,生産經營形勢趨於嚴峻,産能擴張出現轉換拐點。加之,中國製造業仍處於世界製造業産業鏈的中下游,我國出口的産品大多數是技術含量較低、單價較低、附加值較低的“三低”産品,卻大量進口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價格的“三高”産品。我國製造業部門對外貿易的價格貿易條件呈現明顯的惡化趨勢,反映出我國單位出口商品交換能力在減弱,出口的單位商品獲得的貿易收益、貿易附加值在下降。

  中國提升空間巨大

  目前,中國經濟80%是實體經濟,傳統産業佔有相當比重,存在着巨大的提升、創新空間。這需要從國家層面,拿出有針對性的研發主導戰略。在這方面,德國政府推出了“高科技戰略”,力促德國製造業全方位的創新。對涉及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尖端及基礎科技研究領域,政府就確定了700個創新項目,投入資金達270億歐元;政府還通過在大企業和科研機構間建立“創新聯盟與戰略夥伴”關係等舉措,以較少的政府投入拉動數倍的經濟界研發投資;促進中小企業創新,凡是中小企業有研發項目,經過州政府相關部門考察、通過,均能得到政府提供的資金扶持,補貼比例最高為45%,最高單筆補貼可達35萬歐元,另外還可享受信貸等方面支持,在政府政策的鼓勵下,廣大中小企業舍得投入,不間斷地創新、研發,許多企業做到了世界領先。一大批德國製造企業諸如斯蒂爾、費斯托、海瑞克等,成長為機械行業的“世界冠軍”。
  “中國製造”需要認真地向“德國製造”學習。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滙豐中國製造業PMI顯示增長進一步放緩 2012-05-24
4月份滙豐中國製造業PMI顯示經濟形勢好轉 2012-05-03
從漢諾威看“中國製造”升級路徑 2012-04-28
4月滙豐中國製造業PMI初值回升至49.1 2012-04-23
服務外包産業迎機遇 中國製造有望向中國服務轉變 2012-04-1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