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航空碳稅,中國不能拒絕了事
2012-06-18   作者:李志青(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來源:東方早報
 
【字號
  6月15日是歐盟限令全球航空公司提交飛行碳排放數據的最後一天。之前,全球共1200多家航空公司已經提交相關數據,僅剩中國和印度共10家航空公司在本國政府禁令下,尚未按照歐盟要求提交數據。
  中國航空運輸協會秘書長魏振中已給出明確答覆:中國各航空公司不會在截止日期到來前向歐盟提供任何碳排放數據。印度方面過去幾個月來也一直堅決拒絕向歐盟方面提交碳排放數據,目前態度未變。
  但是,反對歸反對,身處國際社會,中印還是必須想法應對,辦法無非有這麼幾種:其一,繼續反對,尋求國際仲裁;其二,繼續反對,尋求政治解決;其三,不反對也不支持,由航空公司自行解決。
  第一條相當於拖延時間,最後還會面臨是否加入的選擇問題;第二條是做利益交換,有條件地加入;第三條是放棄反對,等同於加入。當然還有一種可能便是拒絕加入,接受處罰,然後開打貿易戰。這種情況可以用來表態,但實屬下下策,後果是兩敗俱傷。那麼對於解決歐盟航空碳稅問題,我們是否可以換個角度呢?那就是,如果加入歐盟航空碳稅已屬大勢所趨,我們能否將壞事變為好事?
  實際上,雖然此次的航空碳稅是由歐盟一方出面來徵收,但其本質是通過碳稅統一提高全球碳排放的價格,並進而提高碳排放的利用效率,由於當前全球最成熟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在歐盟治下,而歐盟在低碳發展上也最為迫切,因而在其他主要碳排放國家都比較消極的條件下,歐盟便越過了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來自行開徵碳稅。
  航空碳稅本身對於推進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而言,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之所以還不能得到中印兩國的認同,關鍵之處在於在政策的時間表上沒有合拍,歐盟的碳稅計劃比中印兩國預計的碳稅徵收時間提前了三到五年左右,即便只是三五年的時間,歐盟也不願意在這議題上繼續等下去。
  也就是説,一定程度上,歐盟航空碳稅的推出打亂了中印有關碳排放交易既定的戰略和政策部署,自然會對經濟和産業造成不利影響,因而也理所當然地激起這兩個國家的強烈反對。比如,國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機制還不夠完善,産業的低碳競爭力還不夠強大,還有一些傳統産業部門會因此受損等等。但在面臨碳密集産業本能抵制的強大挑戰下,來自外部世界的壓力也許正是打破原先制度和技術依賴的一個機遇。
  另則,在航空碳稅之後,歐盟必定會逐漸將碳稅徵收擴展到其他碳排放有關的行業和領域,也不排除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碳關稅、碳稅等方面的政策,中印兩國可暫時抵制一種碳稅,但卻無法永遠地抵制所有的碳稅。此外,為避免在未來再次陷入是否加入他國碳稅系統的僵局,中印有必要提前開展國內的碳交易和碳稅政策部署,探索出一條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碳稅對經濟負面影響的有效途徑。
  中國的當務之急在於,如何在印度將來可能松口加入歐盟航空碳稅之前,恰當而又不失體面地扭轉目前的僵局。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歐盟年內19次通報中國大米製品涉非法轉基因 2012-06-16
歐盟官員敦促五國加快ESM審批速度 2012-06-12
國際航協支持中國抵制歐盟碳稅 2012-06-12
歐盟碳交易稅增加中國民航成本近8億元 2012-06-1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