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中國企業和作為聯合國文化遺産的奧地利小鎮“混搭體”的“洋小鎮”,出現在廣東惠州博羅縣郊外的山坡上。被倣的奧地利哈施塔特小鎮也認為自己從爭議中受益。2011年,該鎮的中國游客增長了185倍。(新華網6月7日) 倣建國外建築的案例並不鮮見,此前媒體報道的阜陽“白宮”等,與此大同小異。只不過,惠州的這個小鎮規模更大一些。但惠州仿製奧地利小鎮所謂的“成功”,只能説是一種取巧,前景很難預料。猶記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全國各地紛紛興建“西游記宮”之類的人造旅游景點,結果怎樣?很快就被市場淘汰。 惠州作為“粵東門戶”,並不是不可以建造一些有特色的建築,但是,獵奇並不能取代原創。建築的真正生命力依然來自於原創,來自於與所處土地水乳交融般的&&。一處建築,如果缺乏深厚悠久的文化積澱,缺乏與地方自然人文緊密的契合關聯,而僅僅是靈機一動的倣造,充其量是一件精緻的贗品,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如果聽任這樣形形色色的仿製建築氾濫,城市也就無足觀了。 其實,建築説到底是一種文化的表徵。此前獲得2012年普利茲克獎建築獎的中國建築師王澍曾説:“中國文化應該有足夠的自信,相信自己在市場潮流中是有獨立價值的。”希望歷史文化名城惠州也能對自己的文化有足夠的自信,如果哪一天有什麼地方願意複製惠州,這才是當地的榮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