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突然降息能否“穩住”經濟增長
2012-06-08   作者:馬光遠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馬光遠

  對於本次降息,儘管外界有一定的預期,但大多認為會根據公布的5月份宏觀經濟數據狀況作決定。選擇在5月份的經濟數據公布之前降息,的確出乎大多數專家和機構的預料,這也折射出即將公布的5月份經濟數據不會太樂觀。
  種種的跡象表明,在經歷4月份的快速下滑之後,宏觀經濟在5月份仍然沒有止跌回升的跡象。最新公布的5月份PMI只有為50.4,大大低於4月份的53.3,結束了連續5個月增長的勢頭。國內外很多機構的預測也認為,5月份工業增加值不會比4月份的9.3%有太好的表現。在歐債危機和歐美經濟復蘇緩慢的影響下,出口仍將延續4月份的低迷,而內需難以出現明顯反彈,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延續下滑的態勢較為明顯。從貸款需求看,5月份四大行新增信貸量只有2530億元,預計5月份金融機構新增信貸約為7000億元,顯示出信貸需求的疲弱。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啟動一批帶動性強的項目,通過對節能環保家電等項目的財政補貼刺激內需之外,外界大多認為,通過進一步降低存準率和降息等措施,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刺激疲軟的貸款需求,成為貨幣政策的應有選項。就此而言,本次央行降息既可以説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不過,從降息的特點而言,本次央行降息並沒有採取外界建議的 “非對稱降息”方式,而是對存貸款利率同時下調0.25個百分點。這使得基準利率下降的同時,商業銀行的利益並沒有受損。此外,擴大存貸款利率浮動的空間,被視為利率市場化的有益嘗試,不過嘗試的幅度較小,使其意義極為有限而已。
  降息能否有效遏制宏觀經濟的繼續下滑的勢頭?是本次貨幣政策的關鍵。從目前來看,中國宏觀經濟的下滑,既有國際大環境和大周期的影響,但主要是中國經濟自身結構調整和長期的深層矛盾累計的結果。企業貸款需求的疲軟,和一些行業長期以來利潤微薄,産能過剩不無關係,行業要想擺脫目前的困境,必須進行産業結構的調整和消滅過剩的産能。僅僅靠0.25個百分點的降息,並不能夠顯著刺激貸款需求,也不能夠拉動生産的回升。因此,本次降息是在政策層面明確釋放出“穩增長”的決心信號。
  政策層面已經釋放出流動性寬鬆的信號,在這種情況下,存準率和利率的降低,極有可能産生三大負面效應:一是由於本次降息採取對稱降息的方式,降息之後,一年期的基準存款利率降為3.25%,低於前4個月CPI漲幅3.6%的水平,意味着降息將使基準利率全年平均處於負利率的水平,不利於穩定消費預期;二是在全球都有可能釋放流動性的情況下,好不容易趨穩的通脹很有可能捲土重來;三是對於處於調控關鍵期的房地産而言,無疑是政策利好,有可能逆轉房地産調控的預期,助推房價再次上漲。
  基於此,筆者認為,儘管從數據而言,中國宏觀經濟“穩增長”的壓力依然很大,但是,一定要慎重分析宏觀經濟下滑的內外因素,並從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穩定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高度,採取正確的應對辦法。目前最關鍵的是一定要在觀念上改變中國經濟必須 “保八”的思維,要對宏觀經濟下滑給予足夠的容忍度,在全球經濟放緩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速適度下滑,有利於我們下更大的決心調整産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其次,在政策的選擇上,一定要長短結合,既要穩定當前的經濟增速,同時選取的政策不能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有太大負面效應,不要使失衡的結構更加失衡,使過剩的産能更加過剩。
  就目前的形勢而言,在政策選擇上僅僅依靠降息等放鬆貨幣的手段不僅效果有限,而且有着不可克服的副作用,嚴峻的通脹和房地産泡沫以及政府投資項目的低效率,將引發嚴重的金融風險,長期的負利率也將抑制民眾消費的增長。筆者希望宏觀政策能夠真誠地面對中國經濟真正面臨的問題,放貨幣只是一劑麻痹之藥,讓你忘記了眼下的疼痛而已,但並不醫治中國經濟真正的病症,真正治病之策仍然在貨幣之外。不下決心加大減稅力度,不下決心放寬對民間投資的管制,不下決心推動各個領域的改革,不下決心扶持小微企業,只是通過政府投資和放鬆貨幣的確可以換得漂亮的數據,但漂亮的數據也許今天是美麗的天使,明天就會變成猙獰的魔鬼。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提高貨幣活性不能僅靠降息 2012-06-08
央行三年來首次降息25個基點 2012-06-08
中證報:適時降息提振信心 2012-06-06
澳洲聯儲宣布降息25個基點至3.50% 2012-06-05
降息可能是一劑毒藥 2012-06-05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