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融結合是近年我國企業比較熱衷的話題。當産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對接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很好的一面鏡子就是發達國家走過的路。 在發達國家,産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經歷了“融合—分離—融合”的發展過程。19世紀末,歐美各國實行自由放任、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制度,各國政府基本上不限制工商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相互持股和跨業經營。在這樣的環境下,一批産融結合型的企業集團逐漸形成,如美國的洛克菲勒、摩根、花旗、杜邦等。 但是,在經歷了長達4年之久的“大蕭條”之後,也就是1933年以後,美國先後&&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1933)》、《證券交易法(1934)》等法律,對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與工商企業之間的市場准入、相互持股和投資實行嚴格的限制。 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金融管理制度和金融體系進行了一系列重大調整,金融混業重新盛行。與這些變化相適應,産融結合又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大多數大型企業集團的經營一般都具有跨國經營、産融結合、規模經營、多元化經營和規範經營的五大特徵,其中産融結合特徵日趨顯著。 但是,2008年美國遭受金融危機衝擊,使得部分産業集團撤離金融、回歸主業。在美國政府注資和通用汽車減持後,通用汽車金融公司不再是通用汽車的子公司,後者僅佔前者股權的6.7%,為第四大股東。 再以GE為例,集團旗下的金融公司隨着規模的擴張,風險資産規模已經超出了産業所能支撐的信用範圍,2006年GE退出保險業,2008年又開始退出消費抵押貸款等核心金融業務,並明確提出未來要把金融業務的利潤貢獻比例降低到30%。 産生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由於發達國家的金融業較為成熟,已漸無超額利潤。美國商業銀行的凈資産收益率僅為6.37%,排在69個行業的第66位,僅比汽車行業、交通建設行業和擔保金融行業略高;二是控股金融業的難度和成本不斷加大,且産業集團對金融業風險認識相對清晰。 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産融結合是資本逐利動機的內在要求。由生産高度集中、金融管制放鬆而引起的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和金融工具的日益豐富,是西方産融結合的主要外在推動力。一些企業通過産融結合保持強大地位和競爭實力,或是借此實現超常發展,可歸納為以下特徵。 一是産業與金融業有機互動。産業與金融業需要在業務發展上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實現優勢互補。高層次的産融結合是以金融資本為手段推動産業資本的發展,以産業的發展促進金融業務的深化,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聚集金融資本實現産業規模與效益的擴張,提升産業競爭力。 從國際來看,汽車消費金融體現了明顯的跨行業協同效應,是産融結合的經典模式。大型汽車製造商通過設立汽車金融服務公司,不僅直接帶動了汽車生産和銷售主業,且大大增加了公司盈利。2000年美國通用汽車信貸公司的凈利潤佔通用汽車公司總利潤超過1/3。消費信貸和租賃也成為歐美國家汽車銷售的主要方式,本世紀初這種方式佔總銷售量的比例在美國為92%,英國為80%,德國為75%。 二是走以主業為中心的産融結合道路。主業是指産業集團中具有競爭優勢,有較大市場份額,在集團合併財務報表資産規模、營業收入和經營利潤中的佔比較大的某些業務。産業集團最本質的屬性是從事産業經營,有專門的産品和服務,直接創造物質財富。 金融資本是依附和從屬於主體産業的,這一點是産融結合的根本。離開主體産業辦金融,實業企業集團會成為空中樓閣,不僅會把金融業務拖垮,也會把實業企業集團自身套牢。美國GE、日本三菱等都是在産業領域形成了穩定的盈利模式,並獲得了領先地位或競爭優勢後,才開始選擇産融結合的。而2001年的美國安然公司破産案創下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企業破産記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安然公司不顧自身實際、放棄主業、不當使用金融衍生品造成的。 三是有效整合資源。一旦産業集團實現了産融結合,尤其是以並購的方式進入金融業,必須強調和關注整合的重要性。 投資金融業容易,但整合好並不容易,金融業務的經營文化和管理要求與企業集團的産業部分有較大差異,整合中既要注意集團企業文化的共性,對金融業務有適當駕馭力,也要充分照顧金融的個性。 要對金融市場環境,外部金融監管,集團內部的法人治理結構和管控方式,金融業務與産業部分資源配置等問題進行系統考慮。 這些歷史經驗和教訓在今天都值得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