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從國際還是國內環境看,我國生物醫藥産業正處於難得的戰略機遇期。來自國際的新技術浪潮,正在推動我國生物醫藥産業努力跟上世界潮流,國家政策的大力激勵給生物醫藥産業注入了鮮活的生機,而龐大的內需市場又充滿了商業潛力。 上月底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規劃》將生物産業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之一,同時承擔國民經濟四大支柱産業的重任。此前,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醫藥處負責人對媒體&&,《生物産業“十二五”規劃》預計生物産業産值到2015年將達3.6萬億,較2011年産值1.5萬億增長一倍以上。政策利好,正帶動生物醫藥産業風雲涌動。 生物醫藥是生物産業的一個重要分支。中國是一個生物醫藥産業大國,但與全球生物醫藥産業相比,還處於低端地位,中國生産的絕大多數是仿製藥,國際差距大,這與中國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符。不過,客觀地説,生物醫藥産業是我國與發達國家差距相對較小的高技術領域。世界生物醫藥産業處於成長期,由少數跨國公司控制産業發展的壟斷格局仍未完全定型,這為我國在局部領域實現突破提供了機遇。當今世界許多國家政府都已把生物醫藥産業作為新經濟增長點來培育,通過採取不同政策和措施加速生物醫藥産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生物醫藥行業企業有700余家,2009年總銷售收入約753億元,是醫藥行業增長最為迅速的領域之一。然而,和許多新興産業一樣,生物醫藥産業在起步階段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着融資難、研發能力薄弱、新藥審批時間過長等諸多制約。 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資本市場大多是支持盈利的,對燒錢的生物醫藥研發難以保持持久的熱情。鋻於中國資本市場一直以來很少得到某個具有影響力的項目的豐厚回報,資本的膽子也越來越小,願意介入生物醫藥的資金也就越來越少。儘管中國生物醫藥産業市場前景廣闊,但企業的融資渠道卻始終不夠寬泛、多樣,國內懂行又有長遠目光且具有持久耐心的投資機構真可謂鳳毛麟角,加之生物醫藥從研發到上市銷售的周期太長,幾乎沒有一筆資金願意或者有能力從研發初期一路陪伴到最後,通常都在半路勞燕分飛。 正因為如此,藥物研發投入偏低、新藥畸少,成了我國生物醫藥産業的切膚之痛。建國60多年來,我國創制的獲得全世界承認的新藥,迄今還只有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兩種。中國目前的生物醫藥研發大約落後西方同業20年至30年,且大多數屬於仿製藥,平均新藥開發的費用僅佔銷售額的2%。“十一五”期間,醫藥企業研發投入佔總收入比不到3%,重點藥企研發投入佔總收入比約為5%。雖然“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動員的“重大新藥創制專項”資金約為400億元,但這樣的投入水平仍遠遠不夠。相比之下,外資藥企的研發投入比例往往佔銷售額的20%之強。 我國新藥審批的最大弊端是時間過長。向國家藥監局申請進入臨床試驗規定,審批時間是60天到90天,但實際上多數企業通常要等上一年。而美國新藥臨床試驗申報審批時間為一個月,印度為幾週到30天。新藥審批的時間過長,非常不利於我國的新藥研發:一方面,使本國的許多醫藥企業貽誤了最佳時機、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也很不利於外國公司在我國從事新藥研發。 就目前而言,在引領生物經濟的制高點已成為各國特別是大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點的大背景下,生物醫藥産業已成為世界新一輪發展競爭的焦點。全球生物科技與醫藥産業在向全球分佈的同時,其越來越明顯的趨勢是産業的聚集化。對此,筆者以為,怎麼做強我國的生物醫藥産業,目前至少可以採取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以産業集群為導向大力招商引資。産業集群具有産業集中度高、産業爆發力強的特點,與單個企業融資相比,産業集群融資所形成的獨特産業環境加大了企業守信度,集群所結成的網絡使企業逃廢債務的可能性變小,大大降低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容易受到各路資本的青睞。 其次,生物醫藥産業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回報三大特點,全靠新藥研發來支撐。故而,研發攻關應以自主創新為驅動力,需從資金投入、人才集聚、成果轉化三個方面下大功夫。這是我國生物醫藥産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再次,以寬進嚴出為原則提高審批效率。藥品直接關係到人的健康安危,慎重審批是必需的,但過於慎重,又會坐失良機。因此,對新藥審批既要謹慎又要積極,理應在保證安全系數的基礎上設法提高審批效率。為此,可以學學歐美的做法,對臨床前研究大開綠燈,在項目審批上放寬標準,然後精心培育維護項目,嚴格要求,決不遷就。在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則須層層把關,一絲不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