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養老金入市,近日又起新話題。今年2月,國務院同意廣東省先行先試,將1000億元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餘資金委託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投資運營,為全國養老保險基金實現保值增值開闢了新渠道。上周,在審議廣東省社保基金預決算報告時,廣東省財政廳和社保部門向省人大常委會説明,這1000億元養老基金委託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投資運營“能夠保證只賺不虧、旱澇保收”,其保底收益率比存在銀行要高。如果實際收益達不到保底收益率,由社保基金理事會補足差額。
話説得鏗鏘有力,不禁令人感到欣喜萬分。廣東首先嘗試的養老保險基金結餘資金入市,是將來全國養老保險基金結餘資金運營的探索和基礎,如果真能旱澇保收,只賺不賠,應該趕緊推廣到全國,讓全國人民也早日受益。
相信無論是廣東省財政廳和社保部門,還是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在拍着胸脯打包票時,是有底氣的。1000億元的盤子對整個社保基金理事會來説並不算太驚人,一旦實際收益達不到保底收益率所需補足的差額也必然在可控範圍內。畢竟風險最高的股市投資金額最高佔比也不會超過20%,只要注重風險管理,整體略有盈餘還是能做到的。
但廣東省的養老保險基金入市,並不僅僅是廣東一個省的問題。首先,養老金入市是對養老金原有的投資組合進行的一個調整,進入股市的金額無論多少,都是一個養老金即將面臨更大風險獲取更高收益的信號。其次,難的並不是保廣東一個省的1000億元的值,而是如何在經營這1000億元的同時,探索出一條養老金運營的穩妥之路。這就不是虧了就補足差額那麼簡單。説穿了,補來補去,不都還是社保基金一個盤子裏面的嗎?
社保基金不是商業化運營的基金,委託人的風險承受能力遠比商業基金要小,一旦出現問題,將會引發更嚴重的社會問題。但從長遠運營的角度分析,社保基金也確實不能只存銀行和買國債,這樣的收益率根本追不上這些年的CPI增長速度,從國外相關基金的經驗看,養老基金運營中包括股市投資是必然趨勢,畢竟股市投資的收益會佔整體收益的一大部分。
也正因為是必然趨勢,就更需要有關部門謹慎對待。廣東一省的1000億元只能算是探索養老金投資運營的起點,即使是虧錢,只要在可控範圍內,能夠為將來全國養老金運營帶來有益經驗的,也不是不能承受。怕就怕為了所謂的保證收益,掩蓋了試驗的本質,最終業績是漂亮了,用處卻得不到實際體現。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這句話無論針對股市還是其他投資,都是金玉良言。對操盤養老金乃至社保基金的“國家隊”而言,在獲准部分進入股市之際,牢記這句話,並謹慎選擇投資組合,應該是第一信條。
在養老金之後,市場還面臨着公積金、企業年金、慈善基金進行包括股市在內的投資組合運營的考驗,依靠政策福利或許能暫時讓這些資金獲取相對穩妥的收益,但隨着資金量的加大,這些資金的操盤人必然要面臨市場風險,與其到那時候痛心疾首,不如從現在做起,提高風險意識,不盲目樂觀,正視並且處理市場風險,為資金尋求一條保值增值的穩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