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地被開發為住宅是失德之舉
2012-06-05   作者:錢桂林  來源:長江網
 
【字號
  近年來,中國有大量毒地被開發為住宅用地,甚至成為昂貴的地王。北京廣渠門15號地塊原來就是一家化工廠,入市拍賣成為2009年的北京地王,經修復後建起豪宅。毒地開發的背景是正在進行中的城市“退二進三”計劃。這一計劃使産生於50多年前“大躍進”時期的眾多高污染工業企業關閉、搬遷,大量毒地亦隨之被暴露於城市的陽光之下。由於其地理位置往往優越便利,幾乎所有的地塊都被開發。其中,有不少毒地未經治理,就被“正常使用”。(6月4日中國網)
  所謂毒地,是指曾從事生産、貯存、堆放過有毒有害物質,或者因其遷移、突發事故等,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並産生人體健康、生態風險或危害的地塊。毒地如不加治理,僅由土壤本身自然恢復,一般需要花費兩三百年,嚴重的要花上千年。
  毒地之“毒”可能超乎人們的想象。被污染的土壤中的有害物質,能夠通過人體“直接接觸”等多種途徑,對健康産生危害。而且一些有害的有機污染物,還能産生揮發氣體侵入室內。人長期生活在這些能持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污染物周圍,不僅可能導致中毒、誘發癌症等多種疾病,還可能導致遺傳疾病,如畸形兒的出現。
  由於我國城市化進程一直處於激進的發展狀態中,地方政府普遍將土地作為創收的籌碼,並善於囤地待售。雖然限購和保障性住房政策對這种經濟模式産生了一定的鉗製作用,但在過去幾年中,土地一直擁有緊俏的市場行情。前工業用地留下了大量的毒地,面對城市化的“疾步如風”,城市主政者將毒地也作為房地産寶貴的開發用地,因毒地的修復費用高昂,於是不少未經“除毒”的毒地悄悄華麗轉身為售價不菲的住宅。
  大量毒地被開發為住宅,與我國的土壤環保方面的法律缺失有關。雖然土地污染修復與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和身體健康密切相關,但是我國沒有土壤環保法,加之污染場地基本信息不清楚、缺乏修復的標準和技術、沒有有效的資助機制。如此全方位的缺失,使污染土地修復的管理及治理工作難以進行。
  國外有關土地環境管理,多達幾十個技術標準和指標,而目前我國只有1995年制定的“中國土壤質量標準”。該標準僅包括銅、鋅等8種重金屬和六六六、滴滴涕兩種有機物指標,而且部分指標過於寬鬆,難以達到消除污染的目的。更何況,這一標準僅適用於農田、蔬菜地、茶園、果園、牧場、林地、自然保護區等地的土壤,而對住宅和商業用地並沒有涉及。
  為此,國家要盡快制定土壤環保方面的法律,同時國家要會同地方投入鉅資修復毒地,這既是歸還環保歷史欠賬,也是為執政為民、取信於民的舉措。地方政府千萬不能僅從土地財政的角度,將大量毒地不經處理便開發為住宅,這是一種愚民行為,是失德之舉。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深圳開發商多招規避“一房一價” 2012-06-01
珠三角房博會:開發商急 上下游冷 2012-05-04
用精細化政策對衝開發商“死扛” 2012-04-13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