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我國文化産業投資正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亂象:一方面是五花八門的文化産業基金大躍進式增長;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缺少優質投資項目,很多資金並未進入真正的文化産業,而是流入了網游、手機游戲等實屬IT業的項目中去,有些文化産業園區甚至還打着文化旗號行房地産開發之實。 上述種種亂象,令人産生資源錯配、産業虛熱之憂。各路資金蜂擁而至雖有助於推動文化産業的繁榮,但投資泡沫亦不得不防。更為重要的是,文化産業大發展過程中暴露的這些問題提醒我們,儘管我國産業轉型提速勢在必行,但需要警惕産業虛熱症的重現。 縱觀近年來我國新興産業的成長歷程,諸如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等,都曾患上過虛熱症,很多至今都沒得到根治,其典型特徵是:一頭熱(即政策熱、投資熱)、一頭冷(即市場冷、需求冷)。資金蜂擁而入,項目鋪天蓋地,相對應的卻是市場需求不足,産能過剩嚴重,這從光伏産業最近遭遇的空前困境中就可窺見一斑。 與傳統産業追求規模效應的粗放式發展不同,新興産業的壯大並不僅僅以資金多寡論英雄,如果沒有優質的項目,沒有先進的技術,沒有清晰的發展路徑,沒有深入的體制改革,沒有相應的市場需求等等,投資的盛宴很可有只是打造出空中樓閣。 在産業轉型過程中若要防範和消除虛熱症,仍需各方共同努力,這也意味着産業轉型尚需邁過多道坎兒。 首先從政府部門來説,應該制定更給力的産業發展政策,發揮更強大的協調作用。比如我國可再生能源行業的困境歸根結底在於內需不足,而主要障礙又在於發電並網難,這就需要像歐美等國家一樣,&&更為嚴厲的法律法規,以確保電力被足額收購。 再如文化産業之所以陷入僧多粥少的局面,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是體制制約。由於行政體制條塊分割,各地區在産業發展上各自為戰,導致發展思路單一、産業結構雷同,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現象比比皆是。因此政府部門應進一步深化文化産業體制改革,優化産業布局,確立産業發展重點,制定差異化的區域文化産業發展戰略,只有這樣才能推出更多的優質項目,培育更多的龍頭企業,文化産業投資過剩的壓力才有望減輕。 其次從企業來説,應該從加強技術創新方面入手,以優質的産品和服務提升競爭力。如新能源汽車,近日北京、上海等地都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包括不限購、增加購車補貼、充電樁擴建等,然而如果新能源汽車的電池質量等技術問題不能得以解決,市場需求仍會受到極大的制約。 再拿生物制藥業來説,目前我國藥企有6000多家,每年藥監局批准的“新藥”有數百種,算上仿製藥則達上千種,而美國只有30多家制藥企業,每年僅有20多種新藥通過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證,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只有兩種新藥獲得國際認可,因為絕大多數所謂“新藥”只不過是改頭換面的舊藥而已。可見,提高我國生物制藥行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任重而道遠。 最後對於産業投資來説,其逐利天性雖無可厚非,但出於急功近利而跑馬圈地式的盲目投資,既給産業的虛熱添薪加火,也終將使自身的投資回報面臨更大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