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穩定經濟增長,中央政府已連續&&了多項預調、微調政策。縱覽已經&&的各項政策,有幾個方面的亮點值得關注和肯定: 一、重視民間力量、引導民間資本參與重大項目投資。我國經濟發展一大特色是,當經濟增長乏力需要政策刺激時,政府首先考慮的都是國有資本的力量。此次穩增長則與過去保增長有所不同,政府除了繼續動用國有資本力量外,還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到各項重大項目投資中來。隨着各部門關於民間投資“新36條”實施細則的相繼&&,諸如銀行、鐵路、航空、電信等一些歷來將民企拒之門外的領域都紛紛向民間資本打開了大門。不難預料,民間資本的積極參與,不僅能有效彌補國有資本之不足,而且還會給相關領域帶來競爭的壓力和活力。這對於穩增長來説,可以從量和質兩個方面形成推動力量。 二、把穩增長與經濟結構的調整有機結合在一起。經濟結構的調整是我國相當長的時間內所面臨的艱巨任務,目前正處於最艱難也最關鍵的環節。經濟增長速度的下滑很容易使人採取一些有違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綜觀目前的穩增長舉措,不難發現管理層顯然已經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四萬億”刺激政策以“鐵公基”投資為主,而此次穩增長在投資項目的選擇上則有了明顯的改善:一方面加大對西部和農村地區重大基礎設施、教育衞生、信息化等領域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對節能環保項目大開方便之門,如發改委5月21日審核通過的100多個項目當中,有92個項目都屬於清潔能源項目。此外,政府還非常重視對消費的刺激和拉動。這些都有利於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三、與民生相關的項目成為重大投資的重要選項。我國長期存在的一大問題是:重經濟發展、輕民生改善。這個問題近幾年正在下大力氣逐漸加以解決。此次穩增長的一大亮點就是:寬帶入戶、教育衞生及保障性住房建設等與民生相關的一些項目成為投資增加的重要目標。此外節能電視和空調補貼政策的實施,以及包括以舊換新和汽車下鄉等在內的新一輪刺激汽車産業發展的政策的即將啟動,都充分説明在此輪穩增長過程中,民生成為政府認真考慮的重要因素。 四、保持政策的一貫性、堅持房地産調控不放鬆。房地産行業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在我國是非常明顯的,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的下滑和房地産行業的嚴格調控不能説沒有關係。過去的經驗表明,經濟一旦增長乏力,房地産調控政策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放鬆和轉向。今年以來經濟增長速度不斷下滑,導致一些人又對房地産政策的調整産生期望,而地方政府頻頻採取的房地産政策的微調,也顯示了在經濟下滑的壓力下地方政府對於放鬆房地産調控的一種意願。然而中央政府這次態度卻異常堅決,多次重申房地産調控政策不變。這雖然在短期內不利於穩增長,但從長期來看,對於我國經濟的良性運行是非常必要的。 縱覽現在的各項穩增長政策舉措,和以往保增長的經濟刺激政策有很大的不同,其作用不僅在於減弱當前我國經濟下行的風險,而且更在於調整産業結構、實現經濟戰略轉移、促進國民收入的公平分配等。 穩增長政策舉措儘管有不少亮點,但若嚴格加以審視,也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一些隱憂。隱憂不除,後果將會很嚴重。 隱憂之一:重大項目大幹快上,質量和效率如何保證?最近被大家議論得比較多的一件事是,發改委一天審核通過了100多個項目。大家都知道項目通過發改委審核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一般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一個項目才有可能拿到批文。如今,審批節奏明顯加快,但其速度還是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期,這就不能不讓人擔心:項目審批是通過嚴格的審核還是只需簽字蓋章走一下程序即可?穩增長是一件很急迫的事情,但是不能因為急就匆忙上馬一些重大項目。重大項目一旦上馬就將意味着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如果其質量和效率不能得到保證,那它們對於社會資源的浪費和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都將是非常巨大的。 隱憂之二:民間資本引進後受到不公平對待怎麼辦?隨着民企36條實施細則的相繼&&,一些傳統的國企壟斷領域紛紛向民間資本開放,這對民營企業來説無疑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然而,跨入大門還僅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未來的路該怎麼走現在還是一個未知數。過去已經有先例顯示,個別壟斷領域對民企開放以後,民企因為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待遇,最終要麼黯然退出、要麼就地死亡了。如果説以前這類事情由於涉及的民營企業比較少,因此影響不大外,那麼,現在情況就不一樣了:不難預料,隨着各大壟斷領域對民間資本的全面開放,介入其中的民營企業數量將非常可觀,如果它們只被當成救援部隊而得不到持續的公平對待,那麼其負面影響必將非常巨大。為了避免出現這類情況,各部門已經&&的政策還需要繼續完善:對待民間資本,不僅要吸引它們進來,而且還要保證它們能夠長久、自由地運作下去。 隱憂之三:政府對經濟運行的干預程度進一步加劇。最近有張照片傳播甚廣:湛江鋼鐵項目獲批,市長激動地親吻批文。鋻於當前政府仍然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市長拿到這麼大項目的批文不激動也確實很難。雖然本次穩增長和此前“四萬億”保增長不同,政府直接投資較少,更多的是利用政策進行刺激,通過間接的手段去拉動投資,但畢竟“有形之手”的力量仍然是非常強大的。隨着“四萬億”投資負面效應的不斷顯現,政府部門已經有意向逐漸減少對經濟運行的直接干預,但穩增長的政策一出,各個地方的政府部門又都坐不住了,它們操縱“有形之手”的慣性再次強烈地爆發出來。在各地穩增長的大競賽中,地方政府為了自身的榮譽和政績,很有可能不放心各經濟主體的自由運作而對經濟運行的干預程度進一步加劇。 隱憂之四:落後産能死灰復燃、過剩産能繼續膨脹。在節能環保的大趨勢下,這幾年我國加大了對高污染、高能耗等落後産能的淘汰力度,對一些過剩的産能也採取堅決抑制的政策。讓人擔心的是,在經濟增長速度不斷下滑的情況下,一些地方為了穩增長,就很有可能放鬆節能環保的要求,使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後産能趁機死灰復燃,而一些整體過剩的産能也會因為地域分佈不均衡等原因而成為一些地方上馬新産能的理由。近日防城港和湛江等地重大鋼鐵項目獲批興建,之所以引起一些人的強烈質疑,就是因為我國鋼鐵行業産能已經過剩,再這樣大規模興建新産能,必將使鋼鐵行業的未來充滿壓力。發改委此前對這些項目拖了幾年都不批,絕對不是沒有原因的。落後産能死灰復燃、過剩産能繼續膨脹,不僅違背了節能環保的政策導向,也不利於産業結構的調整和相關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這不能不讓人感到擔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