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正走向“適度寬鬆”
2012-05-29   作者:鈕文新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字號

 
  鈕文新

  溫總理在武漢召集“東西南北中六個代表性的省份”調研經濟運行情況,並給出13項拉動內需的政策措施,這當然意味着宏觀經濟政策的正式轉向。而這一政策轉向也當然是對的,但問題是,早知今日再度拉動內需,我們何必用兩年的時間,兢兢業業地壓制內需?
  不是嗎?我們一直提示,緊縮貨幣政策就是最有效、最典型的壓制內需政策。我們為什麼要堅持兩年,而且是銀監會、央行兩家機構,一個通過不斷提高監管指標緊縮貨幣,一個通過不斷地提準、加息緊縮貨幣。如此之大的力度前所未有,而政策效果無不集中於內需的壓制。
  有人會説,這樣的緊縮是在糾正4萬億投資的過錯,問題是:真能有效修正這樣的過錯?我們當年投下4萬億元,難道不是為了拉動內需?難道不是看到外需猛跌,而試圖以加大內需,彌補外需不足,從而保住中國經濟增長,保住充分就業?那為什麼沒過多久要180度大回轉,通過大力度的緊縮貨幣壓制內需?回答當然是,為了未來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
  我真要譏笑那些連通脹定義都沒學好的“經濟學家”。通脹定義是:在紙幣條件下,如果貨幣過度發行,超過商品供給能力,那將引起物價一段時間的普遍上漲,這樣的一种經濟現象,叫做通貨膨脹。
  這個定義告訴我們,所謂通脹必須具備一個基本前提——一定是貨幣多發,達到“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的程度,然後是物價“普遍”上漲。請問,中國在整個金融危機期間,什麼時候出現過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沒有,中國的問題是産能過剩,也就是供給過剩。又如何會總需求大過總供給?
  的確,物價確實上漲了。但是,這個物價上漲是在需求不足、供給過剩的條件下發生的,那一定不是通貨膨脹,而是成本推動。
  更重要的是,通貨膨脹對於總需求的描述,實際指的是“主動性的總需求”,而絕非被動性的總需求,中國4萬億元基建投資所創造的需求,完全是被動性的總需求。既然如此,就算經濟刺激計劃退出也該從財政政策一端退出,為什麼要從貨幣政策退出?而且用的“積極財政政策和緊縮貨幣政策”組合,這是不是太荒唐了?我們早就解釋過,積極財政政策會讓政府項目吸幹貸款,而對主動性增長起着決定性作用的民間經濟將被迫大幅萎縮。
  此結果是中國經濟“失速”——當動力達不到平穩飛行的要求時,突然快速跌落。現在是不是已經發生了這樣的問題?我看是。六省份負責人反映的經濟情況就是:“需求不足、部分行業和企業效益下降等矛盾比較突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這也是13項拉動內需政策&&的重要背景。只不過是“保增長”換成了“穩增長”,但“穩”和“保”又有多大差異?
  説什麼都晚了,現在要恢復經濟動力,不是不可以,但經濟代價巨大。
  總體感覺,政策在走向“適度寬鬆”。請注意,適度寬鬆不等於擴張性政策。就像我們堅決反對貨幣政策從緊,但並不意味着支持“擴張性貨幣政策”。我們一直認為,貨幣政策必須適度,而現實經濟狀況下的“適度”標準應當是“中性偏寬”。同樣,放鬆銀根也是針對貨幣政策過緊而言,希望其盡快恢復到至少中性水平。
  我們總是被極左或極右的思維方式所困擾,就像沒學好數學的小學生,只知道正數和負數,但總是忘記“0”這個非正非負的數字。該吸取教訓了。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穩增長開始“重用”産業政策 2012-05-28
貨幣政策可隨時發力穩增長 2012-05-28
新經濟刺激政策是市場化的機會 2012-05-28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