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2-05-15 作者:21世紀經濟報道社論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
| |
5月13日,中日韓三國領導人第五次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國總理溫家寶、韓國總統李明博、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在會議中同意年內啟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並在同日簽署了中日韓投資協定。 可以説,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年內啟動,大大超出了很多分析人士的預期,中日韓三國的經濟GDP達到15萬億美元,約佔全球生産總值的20%,人口15億。中日韓自貿區是為了實現“大亞太自貿區”構想的基礎框架。 中日韓自貿區概念早在國務院前總理朱鎔基主政時期就已經提出,但十多年過去,進展並不可喜。原本人們都以為中日韓自貿區將重新整合亞洲的貿易流,結果卻非常不同。相反,亞洲自貿區最有活力的平台卻是來自東盟。中日韓不得已放棄相互談判,分別與東盟簽署了自貿區協定,推進亞洲的貿易整合。 過度細化的利益衡量一直是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的大敵。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結束後,日本比較積極主動地推進中日韓自貿區,日本人跟韓國人一談,韓國人一算計,大驚失色,因為日本的關稅只有2.9%,而韓國是7.9%,如果日韓都撤銷關稅,那麼韓國對日的貿易赤字將大增,韓國人退縮了,成為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中最不積極者。隨後韓國人走上了一條內部經濟改革、外部匯率貶值的發展道路,經過10多年發展,韓國經濟的競爭力正在趕上日本,韓國三星公司的風光和日本索尼公司的慘澹可以看作是國家競爭力變化的某種説明。 現在,日本則變得非常猶豫。可以説,十多年的發展,日本的步子是最小的。日本原來是韓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現在這個位置則被中國搶去,中韓貿易之間的增長程度要遠遠超過中日或者韓日。用貿易黏性的網絡結構來看,中韓正在靠近,而中日和韓日正在疏遠。 中國一直是中日韓自由區的積極推動者,因為中國的比較優勢是在動態中上升的,比如中國的汽車業、造船業、機械裝備業,過去是一個“純接受者”,現在則成為有力的競爭者,相反,日本很多産業則變得競爭力疲軟。韓國則因為經濟調整得非常好,從而希望推動中日韓自貿區,韓國總統李明博就説,“願意充當中日兩國的橋梁”。 但是,韓國人的算盤又不僅於此,非常深遠。韓國不僅與東盟簽署自貿區協定,也同美國簽署了自貿區協定,同時也是美國推銷APEC範圍自由貿易區的積極擁護者。韓國人覺得,中日韓貿易區是一個建立在其他貿易區協定後的協定,韓國應當借助於韓美自貿區來提升它在中日韓貿易區的動態競爭力。事實上,自貿區有兩種不同的效應,一個是“貿易創造效應”,即貿易創造效應主要指實行自由貿易後,國內成本高的産品為其他成員成本低的産品所代替,因此從成員的進口增加,新的貿易得以“創造”;還有一個是“貿易轉移效應”,由於區內交易成本的降低,與區外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減少,而與區內成員之間的貿易增加,甚至直接提升對區外一些産業的競爭力。 考慮到美國一直不太希望東北亞經濟一體化,美國對亞洲的自貿區運動一直非常警惕,總懷疑它會被排斥,所以它一直利用與日韓和其他亞洲國家的“軍事互助”關係來施加影響,美國同新加坡、韓國以及澳洲的自貿區運動都顯示了它的“多觸點瓦解”戰略,它不希望中日韓自貿區成為一個真正整合亞洲貿易流的平台。再加上東北亞一直有着非常強烈的地緣政治危機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説,影響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的因素是非常複雜而且強大的。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