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善利用後發優勢推動券商自主創新
2012-05-10   作者:證券時報評論員  來源:證券時報
 
  創新是券商發展永恒的主題。剛剛在北京閉幕的證券公司創新發展研討會,再度引發業界對券商業務創新的高度關注。這次會議達成了諸多共識,為中國券商開拓創新提供了新思路。
  儘管深知創新的重要,但創新不足長期以來卻是困擾中國券商發展的瓶頸。過度依賴經紀業務“靠天吃飯”、同質化競爭嚴重、差異化與個性化服務欠缺,是中國券商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全球經濟形勢複雜多變、資本市場面臨深刻變局的今天,中國券商必須在推進創新方面有所突破。小而言之,創新是提升中國券商競爭力、從而確保其生存發展的關鍵所在;大而言之,創新也是中國經濟轉型戰略透過資本市場對券商提出的歷史使命。
  目前,在各方熱議中國券商如何創新的時候,有兩個統計數字屢屢被提及。一是,截至2011年末,中國銀行業、保險業和信託業總資産分別達到113萬億元、6萬億元和4.8萬億元,而中國證券業總資産僅為1.57萬億元。二是,截至2011年11月底,中國證券全行業總資産不到美國高盛公司的三分之一,凈利潤僅與美國摩根士丹利一家公司相當。這兩個統計數字固然讓中國證券業界覺得不甚光彩,但也表明中國證券業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而要想盡快將發展潛力變成現實,就必須走創新發展之路。
  與金融業頭號強國美國相比,中國券商的差距和不足是明顯的,尤其是在創新能力方面。但是,中國券商總是懷揣着要追趕甚至超越美國一流券商的雄心,從中國券商在進行同行業務的跨國對比時,最愛用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作為參照對象,就可見一斑。這是好事,説明中國券商志存高遠,有利於激發中國券商變差距為動力,在創新的道路上奮發有為。而發揮“後發優勢”,當可成為中國券商開展創新的戰術選項。
  從日前閉幕的證券公司創新發展研討會所達成的共識看,中國券商應從五大領域開展創新,即“在綜合業務領域培養獨特競爭力”、“在經紀業務領域探索特色化經營之路”、“在投行業務領域完善投行業務産業鏈”、“在資産管理業務領域實現創新發展”、“在對外開放領域實現資本市場國際化”。這五大領域的創新,都不必“摸着石頭過河”,世界頂級券商的成功經驗,比如做市商制度、個性化金融産品設計、社區經紀商以及折扣網上經紀商模式等,中國券商都不妨大膽借鑒。
  在用人制度方面,世界頂級券商為招攬並留住優秀人才而採用的員工持股計劃和股權激勵機制,中國券商也不妨借鑒採用。因為擁有優秀的人才,是券商開展創新的重要保障。
  世界頂級券商因過度創新而導致的慘痛教訓,中國券商也應該吸取,並須臾不忘。打着金融創新的旗號,以設計複雜的金融衍生品蒙蔽客戶,攫取不義之財,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個重要誘因,也讓雷曼兄弟、貝爾斯登、美林等始作俑者遭受到破産和被對手吞併的懲罰,可謂殷鑒不遠。
  在券商創新的監管方面,發達國家資本市場也有一套相對成熟的理念與做法,其主要特點是重事後監管、輕事前審批;重市場選擇、輕行政干預;對違規者嚴懲不貸、對受害者呵護備至。凡此種種,對於中國監管層而言,也頗有可學習借鑒之處。
  對於券商開展創新,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創新肯定會出錯,需要各方的理解和包容。但中國證券行業也要注意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努力避免重復過去的錯誤,具體而言,要把握幾項原則:一是嚴格區分私募和公募,逐步完善投資者適當性制度;二是永遠不要做自己不懂的産品;三是不取不義之財,不能蒙蔽、欺騙客戶;四是要將風險敞口始終保持在可控制的範圍內;五是時刻做好經營狀況向最壞方向發展的準備。與此同時,證監會發布《關於推進證券公司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思路路與措施》(徵求意見稿),醞釀給事前審批松綁,為中國證券業創新發展留足市場空間。這些講話和舉措,實際上已經充分體現了妥善利用後發優勢,積極推動券商自主創新的智慧與理念。
  應該看到,中國資本市場自建立以來,一直都在利用後發優勢並享受到它帶來的成果。股指期貨和創業板的引入,就是近年來兩個最經典的案例。而從中國券商業務創新這一層面看,已經推出的QDII理財産品和正在推廣的投資顧問制度等,也是借鑒學習歐美發達國家證券業的結果,不過,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些創新之舉的後發優勢並沒有體現出來。這也説明,“後發”並不必然意味着“優勢”,要想讓“後發”成為“優勢”,還必須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和周密的戰略設計。
  證券公司創新發展研討會閉幕了,但是中國券商為創新而進行的思考永遠不會結束。我們期望,以此次證券公司創新發展研討會達成多項共識為契機,監管層、業界、學界等各方力量能知行合一,後發爭先,將這次研討會上掀起的“頭腦風暴”,匯入托起中國券商創新之舟的“藍海”!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商務部:妥善處理美歐日對稀土等出口管理措施磋商請求 2012-03-14
國務院要求妥善處理三峽蓄水的不利影響 2011-05-19
化弊為利:妥善應對風險挑戰 2008-09-09
多位委員呼籲妥善解決“小産權房”問題 2008-03-04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