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國奢侈品消費佔全球市場份額從1998年的不到1%到2010年的10%,12年間增長了10倍。在接下來的5年,仍將高速增長。”在2012博鰲論壇上發布的《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2012年度報告》中如此描述。但來自環球奢侈品雜誌的調查顯示,有86%的中國消費者&&,不會購買標有“中國製造”字樣的奢侈品。 從奢侈品中國製造到中國製造的奢侈品,這一步需要跨越的壁壘實在太多。人們明明知道許多世界奢侈品品牌都來自於中國製造,但依然願意為那個閃耀着光環的LOGO買單,你不能簡單歸類為對品牌的迷信,其中更多的是寄予着夢想——通過擁有奢侈品而獲得與眾不同的身份標識,滿足自我的高檔次消費需求,就如同童話裏的公主們穿上了夢寐以求的紅舞鞋,能夠暫時掙脫庸俗獲得站在雲端上的感覺,而這就是奢侈品品牌的夢想價值。 奢侈品品牌中國化能否滿足人們的夢想呢?先解答我的問題:水是人類須臾不可缺少的,為什麼水價格只相當於鑽石價格的萬分之一?兩者之間的差異就在於稀缺與否。當下社會知識産權意識的嚴重缺失,以及山寨假冒現象的氾濫成災,就足以給所有試圖中國化的奢侈品製造者當頭一棒。國內多個城市的“倣冒一條街”儼然成為著名景點,甚至許多老外都慕名前來搶購,這豈不是絕妙的文化反諷?在滿大街穿着鱷魚皮鞋、背着LV包包的社會中,看似人人都已經完成了夢想,但夢想則被貶值到只值幾十元的地步,所有關於夢想的神聖感與滿足感都蕩然無存。奢侈品品牌中國化不僅要突破日益強化的思維慣性,更要像家庭婦女一般防範層出不窮的小三,蓬頭垢面的樣子怎能讓人有奢侈品的尊貴? 奢侈品品牌的生存根基,其實是指向民眾滿足需求後的更高層面訴求。食品安全底線難以保障,讓人們的消費痛感不斷放大,以至於觸碰到任何一個“中國製造”,都會引發內心的恐懼與迷茫。怎麼能要求活在吃不安心藥能致命的中世紀,卻能穿越到衣食無憂求禮儀的後消費時代。中國人均收入在全世界早已不是最低的,但幸福感卻肯定排在最後幾位。“GDP狂飆”之下,我們如螻蟻般生存,為孩子買的奶粉無三聚氰胺、自己喝的自來水無毒而整日祈禱。人們一窩蜂地購買奢侈品、洋品牌,與跑到香港批發食品的性質一樣,都不過是對“中國製造”失望到極點後的報復性消費。奢侈品品牌中國化,要在消費信心幾乎為零的舊山河重整一片天地,其難度之大不亞於涅槃重生。 價格不是奢侈品的唯一標籤。茅&在酒桌上雖然被公款消費至2000多元一瓶,卻淪落為當成白開水硬灌的下場,連廠家都自慚而謝絕躋身世界奢侈品的好意。達芬奇苦心經營營造了一個國外經典的迷夢,卻被地方小廠委託加工的報道輕輕一戳瞬間破裂。富裕起來的人民需要奢侈品,但絕對不需要把自己當傻冒白掏冤枉錢的偽劣奢侈品。奢侈品品牌中國化不是畫個圈就能隨意圈錢,而是要賦予品牌獨一無二的社會內涵,讓消費者享受物有所值的權利保障,獲得被他人認同的消費快感。奢侈品品牌一旦中國化,能夠拍胸脯保證其中哪一項? 奢侈品品牌中國化的夢想很美,但卻很容易被拍死在現實的沙灘上。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