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這個五一國際勞動節,A股市場利好頻傳,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降低A股市場的相關費用。4月30日,滬深證券交易所和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宣布,降低A股交易的相關收費標準,總體降幅為25%。而針對降低基金管理費也有消息傳出來,有媒體報道説,在基金託管費、券商佣金、管理費等方面,可能會做出一些調整。未來可能會出現“牛市多提,熊市少提”、“跑贏基準多提、跑輸基準少提”的基金管理費新標準。監管層目前也正在研究建立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約束機制,擬鼓勵將業績與基金管理費挂鉤。 監管層降低交易費新政頻出,加上日前華夏基金范勇宏和王亞偉雙雙辭職,引起了市場各方人士對基金業制度建設的高度關注,也許,是時候動一動多年以來公募基金提取管理費的旱澇保收模式了。 長期以來,中國基金業實行固定管理費率的收取模式,股票型基金一般管理費率為1.5%。牛市時,基金哪怕賺得再多,也是提取1.5%的管理費;熊市時,基金哪怕虧得再多,1.5%的管理費也照收不誤。也就是説,基金公司的收入只與資産管理規模相關,與業績關係並不大。硬要扯上關係,就是基金公司業績做好了,老基金持續營銷和新基金首發就能夠募集到更多的資金,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就會水漲船高,從而收取更多的管理費。 實行固定的管理費率制度,在基金業發展的初期階段,有利於解決基金公司的生存問題,扶持基金公司做大做強。但經年累月以後,當不少基金公司由嬰幼兒成長為少年或青年時,固定管理費率的模式就有改革的必要。有數據顯示,自2005年以來,7年間基金整體盈利3163.64億元,收取的管理費為1563.13億元,佔比達49%。也就是説,基金的盈利近半支付了基金管理費,加上基金申購贖回費用,最後基金持有人得到的收益還達不到盈利的一半。今年一季度,超過9成基金跑輸同期業績比較基準,在可比的428隻偏股型基金中,僅有39隻跑贏比較基準。2011年,64家基金公司旗下971隻基金投資巨虧5004億元,但管理費仍然進賬288億元。基金公司此種旱澇保收的盈利模式,受到了持有人的廣泛質疑。 基金公司以規模為導向而非以業績為導向,為害最烈的要數2007年股指處於5000點至6000點的高位時。彼時,不少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對A股市場的泡沫心知肚明,但是為了追求規模撈取更多的管理費,不少基金公司利用牛市的狂熱和非理性氣氛,瘋狂進行持續營銷,毫不顧忌持有人的利益,至今不少持有人還處於被套的狀態。這種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的短視行為,只會讓基金業失信於持有人。 另一方面,為了刺激銀行渠道多銷售基金,基金公司競相抬高給銀行的佣金,吊高了銀行的胃口,最終造成銀行反過來對基金公司漫天要價,一些小基金公司只能艱難度日,淪為銀行的打工仔,大基金公司則既可以拼新基金首發,又能夠依靠存量資産管理規模安然度日,基金行業的貧富懸殊和馬太效應越發明顯。此種現象的産生,不利於基金行業正常競爭,使得基金業近幾年來步履越發沉重。 更有甚者,一些基金公司害怕規模大的基金凈值漲上去之後持有人獲利了結,索性讓凈值一直低於面值之下,在持有人深套的同時高高興興地收取管理費。另一方面又努力把小規模的基金業績做好,然後拼命宣傳,擴大所謂的品牌效應,爭取規模最大化。 在投資上,旱澇保收的盈利模式也使得基金公司熱衷於追漲殺跌,價值投資止步於口頭上,基金投機之風盛行,新股詢價中不負責任地亂報高價。 股市不牛,管理費卻很牛。説到底,交易成本也是制度成本、政策成本。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關鍵,在於基金業盈利模式的轉身。那種害怕變革,認為固定費率適合於公募基金的相對收益操作方式,浮動費率適合於私募基金絕對收益模式的思路,根本上還是吃慣了壟斷飯,對自我能力不自信的心態在作祟。 有鋻於此,鼓勵基金將業績相對比較基準的波動水平與其管理費的提取挂鉤,即“波動水平處於合理範圍內的可以提取管理費,波動水平超標的管理費要打折扣甚至不提”,至少走出了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無論如何,在業績為王的資産管理行業,基金公司應該以業績為導向,而不是舍本逐末地以規模最大化為利益驅動。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