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2-04-17 作者:祝乃娟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
| |
近日,央視曝光部分藥用膠囊廠用皮革廢料所生産明膠作原料。經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綜合檢測中心檢測確認,9家藥廠生産的13個批次的藥品,所用膠囊的重金屬鉻含量超過國家標準規定2mg/kg的限量值,其中超標最多的達90多倍。
在老酸奶和果凍産品是否使用工業明膠的問題還沒明確化的時候,膠囊藥爆出使用工業明膠,令人震驚。並且,令人産生更深層次憂慮的地方在於,此前媒體報道的僅是食品、可消費或者可不消費的副食類産品,而此次的藥品質量問題凸顯的是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吃藥是為了醫病,然而藥卻含毒。且浙江新昌縣這個全國知名的膠囊之鄉,年産一千億粒膠囊,佔全國三分之一。其中涉及企業不乏知名的大企業。
國家明令禁止工業明膠用作食品藥品原料,然而,河北的明膠廠赫然將此工業明膠賣給浙江新昌的膠囊廠。按《中國藥典》規定,對膠囊要出廠檢鉻,但在一些膠囊廠,壓根就沒有檢測膠囊鉻含量的設備,直接貼合格證就出廠了。
對社會來説,這種食品藥品監管的模式依然是一種悲劇。工業明膠在食品藥品中禁止添加,是明文規定的,然而卻能這麼大面積使用,除了監管不力或是監管被俘獲以外,沒有更合理的解釋。須知,以現行的行政體制框架,地方的職能部門主要歸地方政府管理,這主要表現在最重要的財政撥款和人事權方面,與其上級的職能部門溝通主要在於業務方面,後者沒有一種硬性約束力,導致低一級的職能部門對自己領域內的監管和政策執行,常常會産生異化,或者執行不力。上級職能部門對低一級的職能部門的督促,也常是較為困難的。最終,本級職能部門還是得對同級地方政府負責,也就是對該地的GDP以及稅收負責,它們毫無動力去對轄區內的違法企業動真格,更別説一個作為全國知名的膠囊之鄉的縣了,縣域經濟的支撐點或許就在這裡,如果一旦主動出擊監管,那麼隔斷各種利益鏈條可能就會影響到該縣的稅收和GDP。
我們有理由擔憂,一陣風式的整治行動,最終並不會起到什麼實質性的作用。因為,中國的食品藥品違規成本太低,中國至今未能建立起一個有效的企業黑名單體系以及個人徵信系統,令人們常存有單次博弈的想法,即我今天被查封,交一點罰款,他日重出江湖就是了。短期來看,建立一個黑名單制度是必須的,長期來看,需要中央政府改革GDP考核制度以及加強地方人大的監督作用。
食品藥品安全,不僅要靠政府的監管,還需要果斷地引入第三方監測檢測機構,這在美國已經被證明了是非常成功的經驗。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重建食品藥品的公信力。也只有這樣,地方監管俘獲的問題才可能有效減少。當然,這並不是食品藥品監管部門一家能夠成就的事情,需要整體宏觀層面的改革予以支持。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