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應學習OPEC定價機制
——對中國構建價格指數和定價體系的思考之二
2012-04-13   作者:郭生祥  來源:經濟參考網
 

 
  郭生祥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東戰爭導致世界石油價格劇烈波動,當時覺醒的中東國家與西方強大的資本力量進行博弈,最後形成了OPEC體系。儘管該體系維護了當時最大石油消費國美國的利益,但自OPEC成立以來,價格的主導權還是收歸中東國家所有,石油價格從當初的每桶2美元左右升至現在的100多美元。
  回顧OPEC成立之前,整個中東對於石油漲跌缺少類似的提示機制、預警機制,這對經濟的破壞作用顯而易見——容易導致單邊控制價格,比如不是由産油國單方控制石油産量、供應、石油價格,就是資方、消費方單方控制石油股權、儲存、運輸、煉製、價格。市場信息與消費脫節,不僅會導致石油價格的波動,還存在反應遲鈍、效率低下的問題。
  而OPEC價格體系誕生以來,多數時候是水漲船高的,而不是水與船分離的單邊主義,多少減輕了因劇烈波動給經濟帶來的更大創傷,平衡産油國和消費國利益,既促進了供應方的資源保護性開發,也對世界經濟的均衡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學習OPEC定價機制,對於今日的中國而言,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當前,全世界製造業産能總體來説是過剩的,過剩一方面是製造業集中度過高所致,另一方面是消費者同樣集中度過高造成的。過剩導致製造業幾乎沒有什麼談判能力。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飽受其苦。仔細核算中國製造業的成本,很可能沒有把必要的土地、勞動力、資金價格計算進去,導致中國經濟雖然總體在發展,但是老百姓並沒有從中獲益太多。與此同時,製造業上游原材料價格卻在不斷上漲。
  如果,我們建立一個中國採購指數、中國輸出商品指數,則能對於成本、供應、價格等産生預警作用,便於中國製造業因時而變、因市而變。比如,如果早有一個中國稀土輸出指數,很可能我們不會像今天這麼被動。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