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勞動力供給減少至少表徵為三個層次的經濟現象,這三個經濟現象將成為勞動力供給減少背景下我國經濟戰略調整的邏輯起點。
首先,勞動和非勞動人口比例將發生變化。從人口整體結構看,隨着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國人口中勞動人口數量將出現減少,而非勞動人口數量將逐漸增加。從另一個角度來説,我國從事生産的人口逐漸減少,而需要撫養的“純消費人群”正在擴張,這將導致我國整體經濟結構的變化,特別是內部需求結構和外部需求結構將隨之出現相應調整。因此,我國長期高投資、高出口和低消費的基本需求結構模式將出現調整。
其次,生産要素配置組合出現變化。不論從人口老齡化視角還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步伐減緩角度來看,我國通過大量勞動力數量投入減緩資本邊際報酬遞減,從而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模式很難持續,我國資本勞動比將大幅上升,生産要素配置組合將出現階段性變化。從這個角度來説,如果按照現有模式發展,未來我國資本邊際報酬將加速遞減,從而長期經濟潛在增長將會出現實質性下降的趨勢。
第三,生産要素相對價格發生變化。與勞動和非勞動人口比例變化和生産要素配置組合出現變化相對應,我國勞動力生産要素的價格將出現長期持續提升的狀況,由此引發勞動力要素與資本要素相對價格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直接導致我國長期依賴低成本勞動力的産業競爭優勢將逐步削弱。此外,我國長期勞動報酬受到壓抑的趨勢將發生轉變,勞動力報酬增長速度將超過資本報酬增長速度,整體經濟的要素分配格局將出現變化,從而對需求結構産生影響。
因此,必須從順應勞動力供給數量變化和合理利用現有勞動力資源出發,通過提高素質、優化配置和持續發展三個方面挖掘“二次人口紅利”,使勞動力繼續成為我國經濟長期增長的重要動力。
要加快提高勞動力素質。鋻於勞動力供給數量的減少並由此造成的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等問題,加快提高存量和新增勞動力的素質,不斷積累優質人力資本,通過勞動力本身素質的提高,改善勞動生産率,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同時,必須加快技術創新,特別是加快偏向於節約勞動力的技術創新,以適應勞動力素質不斷提高的新情況,提高人力資本對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的貢獻率,防止勞動力數量減少帶來經濟增長動力缺失的風險。
要逐步優化勞動力要素配置。隨着勞動力數量的減少,我國過去賴以生存的以勞動力“低成本”優勢為核心的産業發展模式很難繼續。因此,伴隨着勞動力數量的變化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必須優化勞動力要素的配置。主要通過市場手段,將提高素質的勞動力配置到那些附加值高和創新驅動的産業當中,同時加快勞動力從第一産業和第二産業向吸納就業能力較強的第三産業轉移。通過優化勞動力要素的配置,主動調整供給結構,為經濟健康發展提供良好基礎 。
要積極促進勞動力可持續發展。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在經濟發展當中,更多強調勞動力的“生産者”功能,而忽視了其“消費者”功能。事實上,只有同時重視勞動力兩種屬性的功能,實現其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勞動力質量的提高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通過增加勞動收入和完善社保體系發揮勞動力消費功能對經濟長期發展的作用,同時,通過深度城市化提升我國整體消費能力。
根據以上設定的我國應對勞動力供給變化的經濟發展戰略取向,應該採取以下具體戰略舉措。以培育人力資本為重點推進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調整。隨着我國勞動力供給數量的增長步伐逐步放緩,通過大量投入廉價勞動力推動經濟高速發展的模式難以為繼。
因此,必須要改變傳統經濟增長的機制,通過人力資本積累提升勞動者的工作技能和知識水平,將經濟增長的動力由依賴勞動力數量投入轉變為依靠勞動者素質提高上來。發揮政府對於人力資本投資的主導作用。國家要做到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人力資本投資,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本投資需要。
要以加快創新和強化服務為重點帶動産業結構升級。在我國勞動力供給變化的背景下,勞動力成本將處於長期上升的趨勢,因此要盡快改變“低成本”競爭的産業發展模式,推進技術創新,提升産業發展效率,加快國內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同時,順應我國老齡人口比重上升的人口結構新特徵和與之相應的製造業升級的産業趨勢,大力發展生産性和生活性的服務産業。促進引進與創新兩種方式融合推進。在加快産業技術進步的原則之下,綜合利用技術引進和技術創新兩種方式推進國內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要加快形成政策法規環境,完善知識産權保護制度,加強創新服務業建設,創造良好的創新文化環境。要加快現代服務産業的發展。要營造良好服務業市場環境,並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同時積極穩妥推進服務業開放。
要以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促進需求結構調整。我國勞動力供給發生變化有兩個相關的經濟社會現象,一是老齡人口(非勞動力人口)趨於不斷增長,另一個便是勞動力價格不斷攀升。前者意味着我國消費人群的穩步增加,後者意味着勞動報酬份額將逐步提高。因此,我國要順應以上經濟趨勢性特徵,加快擴大消費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以期通過需求結構的調整主動應對我國勞動力供給變化帶來的相關影響。建立勞動報酬穩定增長機制。要切實提高居民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加快提高城鄉居民工資性收入,努力提高城鄉居民的財産性收入,併發揮財政稅收制度對再分配的調節作用,同時建立健全國有資産和國有資源收益全民共享制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要加快社會保障“擴面”、“提標”,加快推進社會保障城鄉“接軌”和地區轉移接續制度建設。
勞動力供給數量的變化往往伴隨着經濟結構的變動,並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影響要素投入對經濟長期增長機制産生影響。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逐步減少,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也漸進放緩,由此導致勞動力長期處於減少趨勢。針對勞動力層面的這些變化及其經濟影響,我國應該從勞動力作為經濟要素的本源邏輯出發,積極努力挖掘“二次人口紅利”,力圖促使勞動力要素繼續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