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時期,一些經濟學家對通脹形勢樂觀判斷,轉而更多關注經濟下行帶來的風險,年初許多機構預計流動性將放鬆,股票市場也隨之出現一波久違的上漲行情。但通脹幽靈真的離我們遠去了麼?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27日在喬治華盛頓大學講述金融危機中美聯儲的政策應對:1.通過貼現窗口向銀行貸款,降低利率;2.提供特別流動性和信貸措施——為機構和市場提供各種金融流動性,解決流動性不足的問題。目的是加強金融系統穩定性,促進房貸和商貸,支持復蘇。 他講課中回顧了研究“大衰退”學到的經驗:1.在金融恐慌時,央行需要自由借貸停止恐慌和恢復市場運作;2.高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有助於支持經濟的復蘇和就業。 對此,細心的人們不禁疑問,美聯儲的錢從哪來?這些錢又流向了何方? 錢從哪來已經有了答案:1.美聯儲打開印鈔機;2.發行大量國債。錢流向何處卻很複雜。但美聯儲“成功地防止了衰退惡化”似乎卻成為現實。 那麼,經濟形勢會如伯南克所説那麼理想嗎? 伯南克前次在喬治華盛頓大學講課曾説,通脹像糖果,短期給你能量讓你開心,久而久之只會讓你發胖。 目前美國通縮風險大於通脹,但聯儲的政策是不是給危機下的經濟吃下甜蜜的糖果?答案或許要更多時日才能揭曉。但有人擔心,發胖後漫長減肥道路更痛苦。 從世界各經濟體觀察,發達經濟體面臨通縮,新興經濟體大多通脹。美國寬鬆貨幣沉澱下的錢,有些推高着大宗商品價格,還有一部分通過購買新興經濟體的産品,成為它們的外匯儲備。貨幣與實物的一增一減,可以解釋新興經濟體通脹的原因。目前來看,新的QE也可能再現,通脹幽靈仍在新興經濟體徘徊,暫未遠離。 今年以來,CPI數據逐步好轉,通脹壓力似乎減弱,但普通人通脹感受與統計數據存在差距。近期油價上調,電價調整預期顯現,加上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升,通脹壓力重新抬頭。好在管理層仍在密切觀測通脹動向。國務院近日&&《關於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其中強調要搞好價格調控,防止物價反彈。 年初以來資本市場強勁反彈的原因,是基於通脹壓力減緩,銀行信貸再次大規模放鬆的預期,但目前看投資者不應對此過於樂觀。經濟減速下,如何舒緩通脹壓力,成為調控難題。但期盼再次大規模刺激政策並不現實。無論實體或虛擬經濟,發鈔、擴信貸等資金拉動的行情是暫時的,難以持續。只有真正提振內需,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高效率的增長,才能敦實實體與虛擬經濟大行情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