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實名制宜實行“雙軌制”
2012-03-24   作者:湯亞平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前不久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56億。
  另據CNNIC發布的《互聯網發展及誠信狀況熱點數據》顯示:35.2%網民對目前的互聯網誠信狀況感到不滿。被調查網民中,從未被倣冒網站欺騙的不到10%;網民賬號及個人信息被盜改者佔44.8%,誘因為“訪問假冒網上銀行、網上證券、電子商務等網站”的佔16.8% 。此外,今年央視“315”晚會收到的各類線索匯總統計、整理出了投訴量排在前十位的消費領域,網購位居第一。有專家甚至&&,全國每年因各種失信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5000億元。
  上述兩組數據表明,中國網絡發展的規模和現狀都需要我們加強網絡管理。網絡既然成了社會活動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那麼通過網絡所進行的各種活動也就應該服從整個社會活動秩序。問題是如何加強管理?人們將希望寄託於“網絡實名制”。
  可是,網民們卻擔心有很多只有在“非實名”環境下才會産生的好東西,會因為實名制而“收縮”。諸如各種“自由空間”、“網絡監督”等。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已成為疏導社會矛盾的有效的“排氣閥”,成為公民訴求表達的重要渠道。
  另一方面,網民們還擔心實名制下的“隱私保護”問題。前車之鑒是:韓國實施“實名制”後,網絡論壇的平均參與人數從2585人減少到737人,盜用他人的身份證號碼進行註冊的情況時有發生,韓國各大網站成了黑客們攻擊的主要對象。2011年7月,該國某著名門戶網站即遭到黑客襲擊,造成3500萬名用戶信息外泄案件。12月29日,負責管理電信業的韓國廣播通信委員會(KCC)提出計劃,&&將從2012年起逐步廢除已經實施了4年多的互聯網實名制。這也表明,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實行互聯網實名制的國家間接承認,網絡實名制失敗了。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網絡實名制的推進何去何從?媒體專家提出改善互聯網管理必須堅持三個原則:一是有利於拓寬公民言論空間和訴求渠道;二是有利於促進積極有效的網絡監督;三是有利於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
  筆者認為,“三個有利於”符合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但在目前情況下,必須走“三結合”的道路:
  一是實名與匿名相結合。簡言之,就是實施實名與匿名的“雙軌制”,即所有涉及經濟類活動,尤其是有價證券、電子商務等經營和交易相關的網絡服務必須實施實名制,並建立實名身份確認機制和服務體系;對於非經濟類活動的網絡服務,可鼓勵和提倡用實名,但不必用行政、立法等手段強制推行。換句話説,對於能夠明顯確定需要實名制的場合,要使用真實身份信息註冊賬號;對於能夠明顯確定不需要實名制的場合,則可以用匿名註冊。前者可以是終身賬戶,而後者則是臨時賬號。
  二是後&實名與前&自願結合。對於不能明顯確定需要實名制或不需要實名制的場合,可以適用“有限實名制”。參照韓國的做法,採用“前&匿名”和“後&實名”相區分的方式。這種做法,就是必需用真實身份信息註冊賬號,而用戶的服務名稱可自願選擇。實際上,有些網絡服務是不需要強制確認身份的,比如慈善捐助、舉報投訴、專業網絡群組的內部討論等;有些網絡服務如在互聯網上以論壇、博客等交互形式為上網用戶提供信息發布條件的行為,是需要強制確認身份的,但用戶網名可自願選擇。
  三是國際慣例與本國國情結合。互聯網作為全球共享的基礎設施,其自組織網狀結構本來就是為了抵抗控制而生,使用者將其作為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和意見表達途徑,匿名往往並無惡意。匿名性、包容性和放大效應,是互聯網的基本特性之一。這些“國際慣例”應當得到必要的尊重。
  然而,在匿名的庇護下,語言暴力、惡意誹謗、黃色骯髒、網絡欺詐等現象肆意蔓延,與中國的國情和文化背景不符,理應受到必要的抵制和“過濾”。互聯網早已不僅是一個“個人媒體”,而是一個“網絡社會”。個人空間可以不受限制,而公共空間不能不受到限制。面對無邊界、扁平化的網絡社會,網絡建設甚至需要與世界接軌、國際合作而進行“頂層設計”。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央行:推進金融賬戶實名制 2011-07-21
[關注]網民談購物卡實名制:執行和監督應跟進 2011-05-27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