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不審的底氣在哪
2012-03-24   作者:肖國元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前不久,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一句“IPO不審行不行”的探尋式談話成了熱門話題,市場各方圍繞“審與不審”展開了廣泛討論。贊成者認為應該廢除審核制,引進註冊制,讓市場約束髮揮作用;反對者認為即使在嚴格的審核制下問題多多,如果放棄審核,那問題會更多。看來,空乏地談論“審與不審”意義不大。歷史註定註冊制遲早會來。因此,問題的核心必將回到取消審核制,究竟需要什麼條件這個現實問題上。
  IPO,其實就是一樁買賣,與其他任何商品一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只不過,這樁買賣的過程比較長,環節比較多,而且存在後續階段,不是一錘子買賣。另外,交易的標的不是物品,而是虛擬的權利。因此,這樣的買賣容易讓人難以把握交易的真相。
  其實,透過紛紜複雜的現象,我們可以理出市場主體的基本角色。由於交易的對像是股權,作價比較麻煩,需要評估、比較與測算。於是,為了做成交易,就需要投行、會計師、律師等介入;而為了降低交易成本,股票於交易所掛牌的集中交易模式就應運而生。只要公司存續,出售的股權就一直在市場游蕩。雖然最初的買家也許早已脫手,但二級市場的新買家不斷出現,他們與公司的權利關係本質上與IPO時的買家一樣。因此,買賣之間的關係需要長久的監督、維護與保障,市場監督者的角色不能缺位。於是,有了類似證監會的監管層。
  從市場的基本結構與行為主體之間的關係看,證券市場具有自己的特點:1、交易對象具有虛擬、朦朧、抽象的特徵,不像物質性商品那樣具體、清晰、實在。因此,交易標的價值的界定比較複雜;2、交易標的不是具體的物品,而是特殊的“權利”。該權利是一個結構複雜的複合體,即一系列權利組合。因此,交易監管實質上是權利保障與維護——重在過程,而不是結果。3、而且,該權利不斷在不同買者之間換手,並且透過公開交易的方式在二級市場進行,為了保障交易的公平、公正,要求對市場交易過程實行全程動態監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維繫市場的兩根主線:一是信息傳遞;二是權利保障。由於具體交易標的具有虛擬性,因此,對質量品質的鑒定與評價不像具體有形商品那樣簡單直接,涉及到標的物各方面,需要購買者自己通過思考得出結論。與此有關的信息顯得特別重要。就信息而言,及時、全面、完整的信息披露,對於維護市場交易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如果弄虛作假,過分包裝,乃至隱瞞重要信息,投資者就不可能對公司做出恰當、理性的評估。
  股市交易的是一組權利集合,包括投票權、參與權、分紅權等。因此,市場應當保障各方能夠正當合法地行使自己權力以保障權利。就權利而言,如果各方的權利不明確,或者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那麼,這個市場就難以形成“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利益機制,就會瀰漫着投機敲詐與坑蒙拐騙。如果這樣,股票就會從“權利證書”異化成空洞的沒有經濟含義的符號。這樣,股市既不反映公司的經營,也不反映其所處的宏觀經濟,而將演變成社會情緒的指示器。
  由此,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公司想通過IPO籌集資金,那麼它會對拿到股市出售的股權進行充分的包裝,以盡量賣高價而換取大量資金。它就會借助投行、會計師、律師等中介機構,讓它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拳腳,一起合謀推高發行價。就發行而言,它們之間眼前的利益大於衝突。但是,如果市場規範在前,而且事後監督非常嚴厲,那麼準上市公司就不敢貿然行動,投行等也會顧及自己的長遠利益而謹慎行事。
  作為準上市公司,它們一定會有所顧忌,會考慮到相互制約的兩面:IPO定價,不僅要滿足現實的需要,也要能與公司的質地相匹配。而這種質地不是一個靜態概念,而是動態指標,是與上市公司的經營發展&&在一起的。而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就是明晰而嚴格的退市機制。如果IPO與企業的後續發展關係不大,乃至脫節,這種怪異的利益機制不僅割斷了企業本身,也虛無了持股人的權利體系。一旦權利失去立足點,原本有效的制約機制就難以正常發揮作用,市場就會失常而陷入混亂狀態。
  總之,IPO是否需要審查,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理性告訴我們,只要條件轉變,即使不實行審核制,也能有一個清白高效的市場。現在看來,假若IPO放手不審,我們似乎還缺乏足夠的底氣。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機構投資者IPO退出節奏減速 賬面回報回落 2012-03-23
中海信託營業模式不清晰 衝刺IPO成敗存疑 2012-03-23
股東低價入股 合肥美亞IPO隱瞞敏感信息 2012-03-21
合肥美亞IPO涉嫌隱瞞敏感信息 2012-03-21
關聯交易和持續盈利能力:IPO兩大殺手 2012-03-20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