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再轉型刻不容緩
2012-03-14   作者: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學教授、經濟學家)  來源:東方早報
 
【字號

  30年來,中國經濟實現了歷史上空前的高增長。但高增長引起的各種社會經濟問題逐漸顯現出來。解決這些問題,唯一的出路就是由投入型增長轉變為技術進步型增長。
  對於這一點,政府和全民早已達成共識,中央也一再強調要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但為什麼認識沒有變為行動?這就在於市場化改革的不徹底性。市場經濟的主體應該是企業。資源配置應該由企業來主導,技術進步也應該由企業來推動。但政府仍在資源配置和技術進步中起着決定性的主導作用,企業仍然是政府的附庸。我們來看現在兩種企業類型,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狀況,找出企業無法推動技術進步的原因。
  國有企業並沒有擺脫計劃經濟下國企的基本特徵——政府對國企的“父愛主義”。倚靠政府給予的壟斷地位,國企不用技術創新也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如果國企虧損了,政府則給予慷慨的補貼。當然,這種“父愛”是有代價的,那就是國企必須聽政府的話。這樣的國企既沒有創新的動力,又沒有創新的能力。
  民營企業已經佔了國民經濟的大半壁江山。但民營企業絕大部分是中小甚至小微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經不起經濟風浪的衝擊。艱難地謀生存,連發展也談不上,哪有能力進行技術創新?民企缺乏創新能力固然有它們自身的原因,如“小富則安”的心態等。但政府干預太多,沒有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也是民企做不大、做不強的重要原因之一。儘管國務院發布了“三十六條”和“新三十六條”,但實際上仍難進入國企控制的行業。儘管中央三令五申要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但實際上融資難始終制約民企的發展。甚至它們搞點體制外融資,也會以“非法融資罪”而受到毀滅性打擊。
  國企和民企都難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究其根源仍在於政府不願放棄自己的權力,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從根本上轉變職能。“轉變政府職能”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為什麼同樣知易而行難?這就在於30年的改革中,中國形成一些特殊的利益集團,他們從這種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體制中獲得了巨大利益。
  我們的改革是漸進式的。開始取得成績容易,但越走向前越艱難。而且,拖的時間越長,付出的代價越大。如果我們把1978年開始的改革稱為第一次轉型,那麼,現在就是第二次轉型,或“再轉型”。第二次轉型比第一次要難得多,但中國要前進,要發展,不實現第二次轉型或再轉型就無其他出路。維持現狀是倒退,但歷史沒有退路。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農業現代化和規模化轉型引發投資熱 2012-03-14
負利率常態化會拖累經濟轉型 2012-03-14
鉅額逆差只是戰略轉型信號 2012-03-13
首批封閉分級基金到期 面臨轉型 2012-03-13
韓哲:負利率常態化會拖累經濟轉型 2012-03-13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