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金融衍生産品交易量需進入全球前5位。在“十二五”時期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逐步成為服務全國並在全球範圍內具有影響力的風險管理中心。這是《規劃》對中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定位。
雖然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還並不完善,但中國想要增強人民幣對境外持有者的吸引力,不斷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可以通過期貨品種的創新來實現。一些期貨品種將會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扮演“關鍵先生”。
《國際金融報》:發展金融衍
生品市場對人民幣國際化有何推動作用?交易所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胡俞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是個漸進的過程,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是人民幣國際化,而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在於實現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也就是利率市場化和匯率自由化。
利率市場化和匯率自由化過程中,利率風險、匯率風險都將加劇。以匯率為例,2012年2月29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6.2919元,創2005年7月21日匯改以來新高。匯改以來,雖然人民幣匯率短期內有升有貶,但長期來看可以概括為外升內貶。對內貶值則增加利率的風險,對外升值則匯率風險也上升,因此需要盡快推出衍生品來規避風險。
《規劃》提出,到2015年基本確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幣産品創新、交易、定價和清算中心地位。交易所是定價和交易的平台,上海有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這些交易所應形成共贏競爭機制。
人民幣自由兌換從範圍上來説,先要實現周邊化,再到區域化,最後到國際化。從功能上來説,人民幣要從國際貿易結算貨幣變為投資結算貨幣,最終才能成為儲備貨幣。不過,即便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人民幣也未必能成為儲備貨幣。如新加坡、日本是國際金融中心,但新加坡元、日元並不是儲備貨幣一樣。
如果歐元能夠挺過歐債危機,那麼到2020年,人民幣、美元、歐元將成為世界三大結算貨幣。
金融衍生品市場不僅鞏固了紐約、倫敦、東京等傳統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在新興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和發展中也發揮着“後發效應”。例如,新加坡金融市場能夠發展如此迅速,與金融衍生品市場迅速崛起不無關係。
《國際金融報》:《規劃》提出,穩步發展金融衍生産品,研究探索並在條件成熟後推出以匯率、利率、股票、債券等為基礎的金融衍生産品,積極培育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為定價基準的各類衍生産品,穩步擴大信用衍生産品的種類和規模,適時開展結構性衍生産品試點。您覺得目前迫切需要推出的金融衍生品有哪些?
胡俞越:境外部分交易所已經先我們一步,布局人民幣期貨。如2006年8月28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就在其Globex平台上推出了第一個人民幣期貨、期權産品,2011年8月22日CME對人民幣期貨合約進行了升級,在Globex平台推出一系列人民幣期貨新合約,新的期貨合約參照目前銀行、資産管理經理以及公司私下買賣的用於對衝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的無本金交割遠期合約。
這是非常危險的趨勢。人民幣是中國的主權貨幣,人民幣定價權不能旁落他人,應該盡快推出人民幣期貨,將定價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外匯儲備總計3.181萬億美元。在外匯儲備超過萬億時我就提出“三策並舉”化解外匯儲備風險,即藏匯於國、藏匯於期、藏匯於民。與此同時,必須要為廣大的匯民和企業甚至機構提供避險工具。此外,中國民間炒匯市場龐大,目前這種交易需求合理但不合法,需要一個正規的平台讓這些需求合法化。以上問題都需要通過推出外匯期貨、外匯期權來解決。
另外,國家統計局3月9日發布數據顯示,2月份我國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上漲3.2%,根據央行數據,目前我國一年期存款利率為3.5%,這意味着居民一年期實際存款利率在經歷了24個月為負後終於由負轉正。這樣的利率風險需要利率期貨來管理。中金所正在準備的國債期貨就是非常好的利率風險規避工具。而且期貨有價格發現功能,國債期貨有助於發現基準利率和基準利率收益率曲線。預計國債期貨在今冬明春推出。
可以作為匯率避險工具的,能夠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不僅僅是國債期貨,一個看似不相關的品種,恰恰也能起到規避人民幣匯率風險的作用,這個品種就是未來的原油期貨。
《國際金融報》:人民幣國際化是否意味着期貨市場和期貨交易所的國際化已成為必然趨勢?期貨交易所在探索外資投資金融衍生品方面應該如何更進一步?
胡俞越:國內期貨市場已經邁步國際化。監管層去年已批准三家期貨公司籌備境外期貨經紀業務試點,目前正在起草“期貨公司境外期貨經紀業務試點管理辦法”,以進一步明確期貨公司境外期貨代理的範圍及資格。
這是走出去,相對的期貨市場也必須引進來。如上海期貨交易所正在籌備的原油期貨就是一個國際化的品種,預計原油期貨將成為中國期貨市場第一個引入合格境外投資者的期貨品種。原油期貨上市很可能採取美元標價、人民幣結算、保稅交割的方式。由於我國採取的是每日結算制度,而原油期貨是以美元標價,那麼這個品種就等於變相和美元匯率挂鉤。由於交易者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原油的價格,還有匯率的波動。再加上美元指數和國際油價的聯動作用,原油期貨就等於變相地將人民幣、美元和原油價格捆綁在了一起。這就使得原油期貨擁有更多金融屬性,成為一個“準外匯”期貨産品。
《國際金融報》:期貨市場的國際化對國內期貨企業來説是機遇還是挑戰?
胡俞越:2012年,國內期貨市場會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國內期貨市場機遇空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商品出口國和進口國,在商品貿易上擁有優勢,因此商品期貨的基礎非常好。2011年是中國經濟的拐點,從超高速增長轉為次高速增長,從青春期邁入青壯年期,中國從商品輸出大國變為商品、資本輸出並行的大國。
與中國經濟轉型對應,金融衍生品將進入快速發展期,但由於起步較晚,在短時間內較難顯出優勢,所以國內期貨不可忽略商品期貨的原有優勢,需鞏固保持。
與此同時,國內期貨企業挑戰也不小。2012年,期貨公司之間將掀起一輪並購重組潮,期貨公司將進入“拼爹”時代。股指期貨推出之前,證券公司資本進入期貨領域,券商係期貨公司崛起。近兩年國債發行量達到1.7萬億元,國債餘額7.7萬億元,這其中的70%國債餘額都在銀行手裏。而隨着國債期貨的籌備,銀行資本進入期貨領域已經大勢所趨,未來將出現銀行係期貨公司。同理,隨着原油期貨的推出也將出現中石油、中石化控股的期貨公司。
此外,期貨公司也將告別單純的手工作坊時代,向現代金融服務企業轉變。未來手續費競爭將更加激烈,在産品創新和業務創新中,期貨公司服務將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