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將中國建材集團作為標本,來印證央企不是靠壟斷來掙錢,顯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邏輯性錯誤。不過話又説過來,由於很多壟斷行業密切關係到國計民生,甚至關乎國家戰略安全,唯有壟斷供給才能保證安全穩定,普通老百姓大都對此&&理解。
從某種意義上講,作為一名普通老百姓,其實不怕央企壟斷,就怕與民爭利。就央企與民爭利益問題,不管是國資委的負責人,還是央企的管理者,都在公開場合多次給予否認,而事實又是怎樣的呢?其實從民眾的切身感受上講,央企與民爭利的情形,可以説俯拾即是。
譬如,與許多人日常生活休戚相關的上網費。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去年發布的一份報告稱,我國寬帶用戶平均月資費83.8元,相當於每Mbps每月46.6元,是韓國寬帶價格的18倍、日本的51.5倍。如果考慮到收入差距的話,2008年韓國人均國民收入是我國的6.9倍,這意味着我國的寬帶資費水平相當於韓國的124倍,與大多數國民的收入不相符。
坊間流行着一句戲言:“央企一叫,百姓心跳;央企一哭窮,百姓頭就疼;央企一虧損,百姓就遭殃。”此話雖有點刻薄,但卻道出百姓對央企與民爭利的真切感受。近年來,水價、電價、網費、油價輪番上調,央企在房地産領域接連上演“國進民退”,不但在一線城市,還在二三線城市,不斷打破“地王”紀錄,不能不説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房價居高不下的推手。
顯然,央企的利益與民生息息相關。而在與民爭利上,最為典型的莫過於銀行業。我國銀行利潤之高,已高得連銀行行長都覺得“不好意思”。銀行業的暴利,一個是來源於銀行存貸利差,中國銀行業利差比國外高14倍。另一個則來自於銀行的新增收費項目,收費項目由2003年300多種猛增到目前的3000種,7年時間增加了10倍。
鋻於與民爭利的現實,最好的辦法是讓民營資本進入,打破央企壟斷。頗令人欣慰的是,“新36條”實施細則,很快就要&&。可以想見,隨着壟斷行業對民間資本逐漸放開,央企與民爭利的現象將會有大的改觀,而這也無疑將有利於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