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財政快成雞肋了
2012-03-07   作者:葉檀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葉 檀

  土地收入成本如此之高,已經讓土地財政難以為繼。如果房地産溢價下降,實體經濟下行,土地財政將成為雞肋。
  根據財政部披露的預算報告,2012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預計為27010.66億元,同比可能下降18.6%,扣除徵地拆遷補償等成本性支出,凈收入約為7595億元,徵地拆遷補償等成本性支出,佔地方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的比重約佔72%。
  從2011年開始,土地收入成本直線上升。根據2011年預算執行情況,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級收入38233.7億元,增長13.8%。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33166.24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37485.56億元,增長18.4%,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安排的支出32931.99億元。但扣除徵地拆遷補償等成本性支出,2011年地方土地凈收入僅為9536.27億元,比2010年減少了6178.07億元,成本佔比約為71%。
  一方面是徵地拆遷補償成本提高。另一方面是剛性支出上升,目前土地出讓收入須支付四項法定支出:自2004年起,土地出讓平均純收益不低於15%要用於農業土地開發;自2008年起,土地出讓收益不低於10%的比例用於保障房;自2011年起,土地出讓收益還要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按10%的比例計提教育資金。四項加總,土地純收益的45%必須用於公益性公共産品性質的剛性支出。
  土地收入成本如此之高,是近兩年的新現象。之前,具體數據可以印證土地財政的豐厚。2010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級收入32606.37億元,完成預算的201.9%。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29109.94億元,完成預算的213.2%,主要是土地供應增加地價總體水平上升以及收入管理加強等因素所致。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30298.59億元,完成預算的175%。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安排的支出26975.79億元,包括徵地拆遷補償等成本性支出13395.6億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補助農民等支出2248.27億元廉租住房保障支出463.62億元破産或改制企業土地出讓收入用於安置職工支出3336.63億元按城市房地産管理法有關規定用於城市建設的支出7531.67億元。2010年2009年房地産熱的最大受益者呼之欲出。
  土地財政是附着於房地産高溢價上的寄生體,只要房地産價格居高不下,只要能夠壓低補償成本,土地財政就一本萬利。相反,房地産投資屬性消失,高溢價下行,而公共支出上升,土地財政空間將日益狹窄。如果商品住宅溢價下降無法彌補成本,如果房地産調控抑制投資投機性需求的基本方向不變,如果中央政府繼續增加法定剛性支出項目,土地收入將成地方財政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現實是,土地財政仍在延續,暴力拆遷時有所聞,主要是因為依據過量土地財政的大規模投資項目已經開工,無法縮減;土地財政雖然剛性成本上升,但仍有盈利空間;附着於土地財政之上的小金庫官員尋租空間依然廣闊。
  然而,隨着收入增速下降而投資規模上升,地方政府在GDP與投資項目的壓力下如坐火山口,目前難題第一是融資,第二是融資,第三還是融資。只要土地財政還能成為最重要的輸血管道,徵地拆遷壓低補償價格之事就難以禁絕。
  土地財政重要性下降後,未來地方財政收入投資資金從何而來?銀監會關於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風險的監管討論稿提出,2012年將遵循“政策不變深化整改審慎退出重在增信”的總體思路,要求以緩釋風險為目標,以降舊控新為重點,以現金流覆蓋為抓手,繼續推進平台貸款風險的監管。從銀行擴大貸款規模已經不可能,可能的是,從去年開始提出的地方債市政債高收益債的改革,可以緩解部分資金壓力。
  最重要的是,地方拆遷徵地後進行的投資項目必須成為未來的有力稅基,成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支柱,地方做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沒有稅基還得貼錢,這樣的項目工程會成為壓在地方政府頭頂的大山,有再多的地也難以為繼。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土地財政年關迎“大考” 2011-12-15
“土地財政”投教育要注重公平 2011-07-07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