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關注國際經濟新動向
2012-03-02   作者:呂立勤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當前,主要發達國家製造業強勁增長,其産業升級和科技創新的意圖十分明顯,正着眼於科技創新來試圖擺脫經濟衰退的困擾。對此,我們既要密切關注國際經濟新動向和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更要借助改革創新這一強大動力,着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在關乎未來國際分工地位的關鍵産業領域力爭贏得更大的主動權。
  本期“經濟日報 中央電視台聯席評論”關注話題——密切關注國際經濟新動向。
  大洋彼岸的最新統計顯示,2011年美國製造技術訂單總額達45.3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80.5%,形成了15年來第二個高峰。美國製造業強勁復蘇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日本和德國最近也有不俗的表現。在全球經濟衰退的陰影之下,發達國家製造業增長的事實表明,其先進的製造業基礎和技術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正在悄然發力。
  面對債務危機與地震災害,美歐日3大經濟體在採取貨幣政策化解危機困擾和實施災後重建的同時,紛紛調整經濟戰略,不斷拓展製造業商機。在美國,製造業快速回升與其先進的製造業基礎密切相關。有數據表明,1980年至2010年的30年間,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大約減少了877萬人,而同期製造業增加值則從5840億美元提升到17180億美元;美國供應管理協會最新報告顯示,今年1月份,美國製造業活動連續第三十個月擴張,速度持續加快。在歐洲,儘管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但作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依然頑強前行,德國伊福經濟研究所日前宣布,2月份德國商業景氣指數升至109.6,是最近7個月以來的最高點。在日本,8家主要汽車企業1月份國內生産合計798968輛,同比增長18.8%,連續4個月實現增長。
  主要發達國家製造業強勁增長,其産業升級和科技創新的意圖十分明顯。美國通過政策刺激促使海外工廠回流,並非簡單地讓傳統工業體系回歸本土,去年中期正式啟動“先進製造夥伴”計劃的根本意圖,就是要加快搶佔21世紀先進製造業制高點。再看日本,與汽車製造業恢復增長相比,其家電與電機跨國企業儘管狀況並不理想,但這些企業正在集中更多的資金和技術力量開發新産品,尋找新的突破口。
  進一步分析,單純依靠政策刺激和戰略調整應對經濟衰退作用畢竟有限,醞釀新的科技革命以及由此引發産業革命,才是擺脫危機走向復蘇的根本途徑。回顧歷史,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曾使美國經濟遭受重創,但依靠多領域的技術創新,美國不僅迅速修復本國經濟,而且一躍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上世紀70年代曾先後爆發兩次石油危機,美國借機大力發展計算機、航天航空、生物工程等新興産業,順勢完成經濟結構轉型;歐洲通過大批超前技術成果,為産業轉型奠定堅實基礎;日本借助汽車、電子等領域跨越式發展,實現了國內經濟的空前繁榮。
  眼下,類似的情況正在出現。去年11月底,歐盟委員會公布一項預計耗資800億歐元的“地平線2020”科研規劃提案。該規劃顯示,預算中有246億歐元將用於提高歐洲的基礎研究水平,以保持世界領先地位;179億歐元將用於推動信息技術、納米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先進製造技術和空間技術等領域的研發;逾300億歐元將主要用於應對綠色交通、可再生能源、食品安全等領域的研發等。種種跡象表明,發達經濟體正着眼於科技創新,試圖擺脫經濟衰退的困擾。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上述國際經濟新動向意味着新的機遇與挑戰也隨之擺在了我們面前。先看機遇。其一,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0年來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積極參與國際産業分工的機會大大增加。其二,我國在部分重要領域的研究開發能力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具備了在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科技、經濟合作與競爭的諸多有利條件。其三,美國目前在信息産品、高端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領域尚未形成絕對優勢;歐債危機前景不明,科技創新規劃“遠水解不了近渴”;日本製造業技術創新正處於調整和探索之中,發達經濟體在科技創新中面臨的現實,為我國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資源推動國內技術創新,預留了寶貴的時間與空間。再看挑戰。主要是我國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亟待調整轉變,關鍵技術自給率低、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制約創新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比較突出等。因此,為了抓住新的機遇、迎接新的挑戰,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帶動生産力質的飛躍。
  當前,我們既要密切關注國際經濟新動向和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更要借助改革創新這一強大動力,着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要着眼於後危機時代全球經濟和産業格局可能出現的新變化,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突破制約創新增長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企業跨國兼併重組步伐,不斷激發各類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創業精神和創新活力,在關乎未來國際分工地位的關鍵産業領域力爭贏得更大的主動權。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國際經濟一週大事預報:多國市場因假日休市 2012-01-02
國內學者評論:他們獲獎與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有關 2011-10-11
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 2011-06-22
本•拉丹之死不足以深刻改變國際經濟 2011-05-03
國際經濟新形勢下的石油金融戰略 2011-04-22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