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世界銀行發布的《中國2030年》引起很大的爭議。這項世界銀行與國務院發展中心聯合舉行的調研合作指出許多急需進行改革項目。有消息稱,這份報告被一位“獨立學者”指責為“毒藥”,不僅如此,一些部委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仔細閱讀世界銀行報告,其證據和觀點與國內許多學者的觀點幾乎一致,並無新穎之處。比如,國有企業佔用大量的銀行資金,而其産出卻相對較少。一項關於全要素生産率(反映企業效率)的多年研究表明,國有企業全要素生産率的增長僅為私營企業的三分之一。現在平均四家國企還有一家虧損。世行報告還提到國有企業與政府有緊密的關係,因此國企可以享受一些特權。國有企業的發展一方面可能以限制私營企業發展為代價;另一方面國有企業還常常活躍於其原本不該涉足的領域,比如房地産領域。 其實,國企之所以發展至今天的規模,與當初的“抓大放小”政策有關。1995年,我國正式推行“抓大放小”政策,並解釋,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路徑與東歐國家有所不同。一方面,大量的中小國有企業通過轉換身份進入市場,解決企業效率不高、冗員問題。另一方面,有些大型國有企業被長期保留在政府的資産表內,承擔着私營企業無法承擔的任務。“放小”之後,企業首要追逐利潤,而履行社會責任則為其次。而“抓大”之後,國有企業仍然要履行社會責任。五年之後,有文件對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進行了確定,主要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産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中的重要骨幹企業。這是對上述“抓大”政策的補充。 進入二十一世紀,大量的國有企業獲得各種機會,迅速擴張自我。在這種背景下,國資委&&了國有企業重組的規定。在這個規定中,不僅是一些傳統上認為戰略重要性的行業,一些如建築、勘察設計等也被列入到國有企業控制範圍中。恰逢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調整機遇,大量國有企業躍上世界五百強企業。但國企復興之後面臨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如何降低國有企業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因此,世界銀行才會在此時提出改革的呼聲。 之前有位美國學者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為中國的國有企業開了藥方。他認為,美國的混和型企業(私有和公有結合)是中國國有企業的未來。這些企業大多基於特定政策目標而成立,比如為低收入階層解決房屋問題的房利美和房地美模式。 事實上,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前,房利美和房地美也是美國的模範企業,許多大學畢業生爭相加入這兩家公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房利美,僱員不僅可以領到高於公務員的薪水,還可以獲得大量額外福利。比如員工在職期間的進修可以獲得全額報銷。不過,2008年金融危機就打破了房利美和房地美神話。危機發生後,許多人看到的是,美國國有企業也有中國國有企業類似的問題。正如科爾奈等學者的經典論述:國有企業有自身致命的問題。 為長遠的市場經濟建設着想,我國應該重新展開國有企業改革的討論和相關政策修訂。國有企業經營邊界、國有企業責任、國有企業的産權都需要好好討論。從這個意義上來説,世界銀行的報告來得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