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資何以捨近求遠收購美國銀行
2012-02-29   作者:費雪(財經評論員)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近日,媒體報道溫州商人林春平於2011年以6000萬美元收購了特拉華州美國大西洋銀行,改名新滙豐銀行,引起熱議。據林透露,自去年11月試營業以來,新滙豐銀行已開始盈利,“每月起碼有七八十萬美元的凈收入”。
  這一事件也引發民資投資新方向的諸多樂觀想象,譬如民資海外投資金融業等,但這可能高估了個案的榜樣意義。首先,收購銀行在美國並沒有想象之中困難。和國內情況不同,美國的金融業開放,不少銀行都是以社區銀行的方式存在,大小銀行多如牛毛。
  其次,收購只是開始,判斷成果可能為時過早。有媒體報道,新滙豐銀行的盈利方式是“吸收特拉華州居民的小額零星存款,匯聚成較大規模的資金額度後,存入大銀行,賺取利差”。這一模式能否持續,帶來的利潤是否覆蓋成本,仍舊是未知數。
  市場充分競爭的結果,使得美國大部分銀行依賴中介業務,而不是像國內銀行那樣依賴存貸利差。進一步看,從規模來看,新滙豐銀行屬於小型銀行,而這類銀行在美國的發展空間往往受限。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國內銀行接連破産,據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公布的數據,2010年全美共有157家銀行宣布破産,其中不少就是中小銀行。由此可見民間資本走出去的難度。
  與此同時,對比國內銀行利潤高得不好意思,我們更應反思,為什麼國內民間資本要捨近求遠呢?事實上,金融業對民間資本開放是個老話題,但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2010年5月13日,國務院頒佈“新36條”,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和政策性住房建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兩年過去了,金融業對於民間資本仍舊存在透明的天花板。
  銀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商業銀行去年凈利潤達到1.0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775億元,商業銀行年平均每天賺約28.5億元,可謂暴利。我國的銀行業雖然上市之後進步不小,但其成長仍舊依賴保護,尤其是利率與行業准入的保護。這使得一方面中小企業的信貸扶植仍舊不夠,另一方面民間資本仍舊無緣進入金融業,直接導致銀行利潤高得畸形,而民間資金無處可投,地下金融畸形發展,問題重重。
  鄧小平曾多次&&金融的重要性,“金融一招棋活,經濟發展全盤皆活”。伴隨着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以往資源消耗型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金融深化對於發展模式的促進意義非同小可。如今銀行業肥了,其反面可能就意味着企業瘦了。溫州人收購美國銀行,不僅反映了溫州人的企業家精神,更映襯出民間資本在國內無處可投的尷尬處境。也正因此,更多開放民資進入金融領域很重要,這對於促進金融機構的自身改革大有裨益;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與行業准入應該齊頭推進,不可偏廢。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後危機時期我國居民資産配置趨勢 2012-02-16
民資進入鐵路能源領域關鍵在落實 2011-12-19
溫州50億元試水民資服務基金 2011-11-02
[關注]網民:資源稅改革應避免成本轉嫁 2011-10-13
閻良航空基地漸成全國民資“風向標” 2011-08-17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