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新興産業何以竟“過剩”
2012-02-28   作者:曹軍新(金融學博士後)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號
  因為國際市場的萎靡不振,我國以光伏産業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出現了“過剩”。在日前歐洲舉辦的太陽能光伏展上,經過各大廠商的激烈價格戰,平均定價下跌超過15%。從去年初至今,國際光伏市場從上游多晶硅價格到下游組件價格經歷了“大跳水”,國內光伏市場全産業鏈的産品價格均呈一路下滑態勢。
  據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硅業分會去年三季度末的統計,國內多晶硅現貨主流報價為每噸35萬至39萬元,只有去年2月每噸68萬至74萬元的報價的一半;而光伏電池組件價格也在過去三個月內降了30%。
  光伏産業鏈包括硅料、硅片、電池片、電池組件、應用系統五個環節,被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産業才短短幾年,緣何會“過剩”?現在看來,最主要的原因是從企業到各級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産業均缺乏真正有效的市場需求管理。儘管戰略性新興産業市場前景廣闊,可是若缺乏緊緊圍繞市場需求的國家和區域産業的戰略宏觀管理和企業發展戰略管理,就很容易導致以産業同構和産能過剩為表現形式的産業泡沫。
  筆者近日在中部某省調研時了解到,該省的11個設區市中已有8個發展了光伏産業,而所有的設區市全都在發展金屬新材料産業、非金屬新材料産業、生物及新醫藥製造業、綠色食品産業和文化及創意製造産業。其中,光伏産業鏈在該省設區市已存在技術重復引進、産業布局雷同和低層次競爭的問題。
  造成産業布局雷同的根本原因,是“競標賽”機制下的地方政府主導了工業園區建設,先輕而易舉地拿到土地開發,相互競爭,進而採取各種優惠政策“拼命”招商引資,給本級政府添光彩。而企業為順應地方優惠政策,不免以同樣的技術和産品生産模式,至多是産能上擴大,以求搶佔園區地盤。由於銀行目前缺乏産業的市場需求管理能力,在政府戰略産業指引下,局限在同業的份額競爭蜂擁而至,致使信貸扎堆。這就導致了在一個省區範圍內的産業布局雷同,産業同構和以産能過剩為表現形式的産業泡沫。隨之而來的是,部分新興産業的信貸持續逾期,一些地方和企業出現了借新還舊、拖欠利息和不良貸款增加問題。
  在現有機制下,地方主政者的目光主要還是盯住上級的GDP短期考核,圍繞實現GDP的增長組織資源和管理資源,還沒有可能針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特點,圍繞産業的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組織和管理資源。國內一些企業往往以數量和規模論英雄,只關注眼前市場份額和增長,忽視長期市場需求的變化規律,更忽視國際政治經濟因素對該産業市場需求的影響。
  太陽能光伏産業作為一種新興産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迅速崛起,其産品大多出口到歐美等發達國家。2011年年末,全國共有光伏企業460家,其中硅片生産商69家,組件生産商349家,電池組件生産企業42家。但是,從當前國內太陽能光伏産業的産業鏈來看,各環節之間、上下游之間,以及産能與基礎設施之間的不平衡、不銜接。全國硅料供應仍緊張,不能自給,主要依靠進口。硅片環節原料基本可以保證,下游需求穩定,有盈利。硅片生産過程的技術水平要求相對電池要低,其超額利潤的唯一原因在於供需緊張。隨着全球硅原料供應的逐漸緩解,硅片環節的盈利能力逐漸下降。電池環節産能過剩,企業普遍開工率低於50%;單一組件封裝企業壓力很大,貨源緊張。在光伏應用技術研發如並網逆變技術、光伏建築一體化和大規模的光伏並網電站等重點領域,國內應用市場仍然較小,産量相對過剩,組件價格回落。
  從技術上看,我國光伏産業目前最大的制約是缺乏自主創新和自主知識産權,關鍵技術仍依靠進口而使成本過高。解決兩大瓶頸的關鍵,在於技術創新和技術突破,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産品競爭力。
  出現全國性的新興産業發展“過剩”原因,除上面所分析的地方政府園區建設重數量輕質量、企業的發展重規模輕質量外,還有相關管理部門對新興産業發展的條塊分割,産業發展的技術、市場和政策等相關信息共享合作缺位,産業項目的各種審批仍存在較多管制性“跑部通過”現象,以致戰略性新興産業從基礎技術研究、開發應用、區域布局到政策支持和發展規劃等諸多環節,往往偏離圍繞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發展變化管理這個根本要求。
  為了能有緊緊圍繞市場需求的多層次管理,全力跟上全球科技革命和新興産業發展潮流,並爭取佔據新的戰略支點,筆者在此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第一,盡快組建國家級的戰略性産業發展專門機構,以跨部門協調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政策制定和執行。去年6月,為加快搶佔21世紀先進製造業制高點,美國正式啟動“先進製造夥伴計劃”,年底白宮又成立了製造業政策辦公室,旨在協調各政府部門之間的製造業産業政策制定和執行,並推動美國製造業復蘇和出口。美國這種辦法值得借鑒。
  第二,進一步加強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基礎研究和重大技術創新,大力鼓勵自主創新。考慮到目前我國多數新興産業的關鍵技術處於跟蹤模仿階段,尚需進口,各級政府財稅部門理應與産業管理、科技部門協調,&&真正符合市場需求導向的扶持新興産業發展的優惠財稅政策,建立健全企業主導技術研發的體制機制,鼓勵企業協作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另外,鼓勵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多種形式與企業合作,共同推進將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為新型的生産方式和産業,提升企業和産業素質,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第三,加強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綜合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向社會和企業發布指導意見。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科技部以及央行等金融管理部門應結合部門實際,集合力量長期跟蹤國內外産業發展動態,系統全面研究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態勢。如發布産業發展專題報告(諸如科技報告、信貸支持與風險報告)、産業安全風險預警提示等。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戰略性新興産業持續支持政策將陸續&& 2012-02-01
央企進軍戰略性新興産業再添政策保障 2012-01-13
戰略性新興産業:西北産業崛起的最大機遇 2012-01-11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從四方面支持戰略性新興産業 2012-01-09
戰略性新興産業技術突破的要點分析 2011-12-22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