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證監會相關負責人近日&&,證券公司要加強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在投資組合中增加相對安全、高回報的理財産品,引導銀行理財計劃更多面向二級市場進行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 2008年股市走熊之前,除了熱衷於“打新股”外,銀行理財産品曾投資過二級市場。當時採取的方式是由銀行發行理財産品,然後把資金委託給信託公司運作,主要以開放式基金作為投資對象。涉股類理財産品的命運變化發生在2009年7月。根據銀監會下發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禁止銀行理財資金投資二級市場股票或相關的證券投資基金。 銀行理財資金被禁止投資股市,與其之前撞上“收益門”有很大關係。2007年10月,A股從6124點跌落,導致部分涉股類理財産品虧損。例如,華夏銀行2008年1月發行的“創盈7號”,資金用於委託平安信託設立
“華夏平安福1號單一資金信託”,投資範圍主要是國內證券基金,2009年1月到期時的客戶實際收益率為-43.72%。對於涉股類理財産品的虧損,有的銀行採取産品展期等補救措施,可從A股市場近年的投資風險來看,“鹹魚翻身”的難度相當大。 值得注意的是,銀監會的上述通知明確“對於具有相關投資經驗、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高資産凈值客戶,商業銀行可以通過私人銀行服務滿足其投資需求”,不受
“禁股令”的限制。如果證監會所稱的引導銀行理財計劃入市是指來自私人銀行,那麼並沒有太大的新意。究竟有多少私人銀行資金願意入市,取決於股市本身的吸引力。假如引導銀行理財資金入市包括普通理財産品,則有待銀監會在政策上“開口子”。 從當前證監會的態度來看,正採取一系列為股市“開源”的措施,鼓勵養老金及公積金投資、開閘小QFII、加大QFII的審批力度等。進一步倡導銀行理財資金入市,顯得並不意外。銀行理財産品是2011年最吸納資金的投資産品,還被當做高息攬儲的工具,1至11月的發行規模約達15.53萬億元,遠遠超過2010年7.05萬億元的發行規模。對於如此龐大的投資力量,若引導其進入股市,將被股市投資者視作利好。 可問題在於,要兌現這個利好並非容易事,甚至在短期內不具有可行性。為何銀行理財産品近年來的規模急劇擴張?與股市一跌再跌有很大關係。正因為股市被賠錢效應困擾,儲蓄又長期負利率,使得大量資金轉為投資銀行理財産品。先有股市賺錢效應,後有資金積極入市。假如股市沒有大的起色,即便開放銀行理財入市計劃,也不會消除銀行與投資者共同存在的擔憂。拿投資海外股市來説,在首批銀行係QDII産品遭遇熊市
“觸礁”之後,中資銀行基本上未再推出新品。 若低門檻允許銀行理財資金涉足股市,還可能重新出現銷售誤導問題。前幾年,這方面理財産品的銷售投訴有很多。有的銀行客戶缺乏必要的風險認識,往往把理財産品等同於儲蓄存款,涉股類理財産品一旦虧損就容易産生糾紛。銀監會2009年&&的《通知》,被視作保護中低收入投資者的有效舉措。從市場細分的角度來説,有股市投資需求的客戶可以購買基金,銀行客戶則偏向於追求穩健收益,更適合保本産品。 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去年12月&&,要確保將合適的産品賣給合適的投資人,“低收入人群和以退休金為生的人群就可能不太適宜參與(中國股票市場),應當建議他們更多考慮風險較低的投資和儲蓄工具”。按此説法,對銀行理財資金的引入需要講究尺度,購買理財産品的中低收入者顯然不是適合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