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地”合作模式不可取
2012-02-16   作者:倪金節(財經評論人)  來源:新京報
 
【字號

 
  倪金節

  曾經一心熱衷於“走出去”,打算在國際舞&上大展拳腳的中央企業和大型國企,在這些年經歷了不少的挫折之後,漸漸愛上了“走下去”。他們更願意和地方政府、地方企業展開大規模的合作。這一模式已成為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央企業務的主要內容,極具中國特色的“央地”合作模式大戲漸次拉開。
  據不完全統計,僅2011年,國資委就推動了央企與山東、浙江、福建、湖南、河北等10多個省份開展戰略合作,簽約的投資項目超過10萬億元,個別省份超過2萬億。“央地”合作已經形成了一波看起來聲勢浩大的投資浪潮。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央企都有着四川中石化的“高收益”。據媒體報道,國務院參事湯敏算了一筆賬:“央企現在27萬億的總資産,凈資産10.5萬億,去年的凈利潤不到1萬億,平均凈資産收益率約8.4%,剔除息稅後的總資産回報率約3.2%,還不及銀行的1年期基準存款利率3.25%高”。
  湯敏算的這筆賬,也再度印證了去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高明華提出的“央企真實利潤為負”的問題。如果刨去財政補貼、政策紅利,僅僅3.2%的總資産回報率,央企還能剩下多少真實利潤?
  無疑,央企難看的成績單的背後,彰顯的是其內部低效率的運營體制。高管團隊的濃重行政色彩,與地方官員的急功近利相結合,多數項目只能在重復建設和産能過剩的格局中打轉。同時,在土地財政和“鐵公基”模式之下,地方上馬的工程,投資結構也不盡合理。隨着時間的推移,“央地”合作模式的缺陷愈發明顯。
  尤其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地方政府“搶錢”以贏得發展先機,央企就更加炙手可熱。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央企以“央地”合作模式擴張的過程中,他們包攬了一切環節,真正市場化的審計會計機構、完善的公司治理、透明的項目運作等保證資金使用效率和項目回報的諸多環節,形式化特徵過於明顯,甚至不少環節乾脆被省略。如此一來,不少央企就成了財大氣粗的“款爺”,而不是合格的投資人,距離市場化的投資運營十分遙遠,低回報也在情理之中了。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保障土地財産權才能公平城市化 2012-02-14
1月全國土地成交量環比減半 2012-02-07
切實保障進城農民土地財産權 2012-01-17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