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的合作遠遠大於分歧。中美和,不僅對中美雙方有利,更對世界有利。美歐有盡快擺脫金融危機重新復蘇的訴求,中國也有經濟結構調整與社會轉型的矛盾與困擾,世界更是面臨能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危及可持續發展的難題。而解決這些,都有賴於國際的合作,有賴於中美等國的鼎力攜手。” 要給中美關係畫一個素描,似乎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自1978年建交以來,兩國的政治和外交關係就一直在波折中前行。分處東亞和北美大陸的兩個大國,在34年的正常化交往後,儲備的不僅是美元和人民幣,還有數量不菲的“互信赤字”。 促使這些“赤字”積累的,既有歷史的糾葛,也有現實的紛爭。在美國的話語裏,中國既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夥伴,是國際政治格局調整時的重要力量,同時還殘存着那個曾經的意識形態對手的影子;而在中國的描述中,美國是經濟發展的榜樣,是先進技術和資金的來源地和龐大的市場,同時,霸權的美國還常常仰仗全球第一的軍事實力,粗暴地干涉他國內政。中美既有相互靠近的充分理由,又有彼此交惡的藉口。中美兩國分別活在對方的鏡像裏,合作着,又爭吵着。 這似乎表明,中美關係堪稱複雜,“互信赤字”的累積其來有自。不過,這些亦真亦假的描述還是告訴我們一個基本判斷:中美關係樂觀大於悲觀,合作多過分歧。也曾有學者對此樂觀地判斷,中美關係“和而不同,鬥而不破”。其實,這些判斷,某種程度上也正代表着中國近些年來處理對美關係時的主流聲音。 然而,從近幾年尤其是這波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現實看,中方的想法越來越接近於一廂情願。在中美之間,美國顯得攻擊性更強,頻度更密,原本即處於守勢的中國,更是為了防守四處奔波,捉襟見肘;在經濟上,美國更傾向於採取保守主義的策略,採用強壓人民幣升值和貿易保護主義等策略,給中國施加影響從而換取更多利益;政治和軍事上,美國借“重返亞太”編織針對中國等國的包圍網,已對中國幾成合圍之勢;此外,美國還在文化和意識形態上對中國奉行孤立主義。 美國的這種種表現,讓原本脆弱的中美關係愈發緊張,近期中俄聯手否決西方國家提出的敘利亞決議案,某種程度上説正是這一緊張關係的投射。詩云,“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琼瑤”,緊張只會帶來更緊張。美國的過激舉動,只會讓中美乃至更多的國家陷入“安全困境”而難以自拔。在中美之間,以及在美國與世界之間,橫亙着太多的似是而非的判斷,誤導着決策,甚至影響着世界的走向。美國罹患上了“大國恐懼症”,因擔憂自身地位的衰落從而進退失據。 最似是而非的判斷是,美國將説“再見”,中國將“統治”世界,資本主義正在面臨失敗。尤其是近期,資本主義失敗論從達沃斯論壇進而蔓延到整個西方世界。其實,更接近真相的陳述是:美國仍是世界上最強國,不用也不會急着説再見;中國經濟儘管飛速發展,但與發達國家差距依舊很大,中國沒有能力也不謀求“統治”世界;資本主義的所謂失敗只是金融資本的弊端大暴露和福利制度的破産,資本主義有能力自我修復與完善。 聳人聽聞的判斷,總是更容易吸引決策者的目光。上述似是而非的假定的後果是,要防止資本主義失敗,防止美國被迫“再見”,遏制中國即是正確的戰略選擇。美國不少政客似乎都傾向於認為,一個受遏制的中國更符合美國利益。這些觀點,恰恰來自鏡像中的虛幻推斷,不真實也不客觀,並對中美關係有害。 而事實是,中美的合作遠遠大於分歧。中美和,不僅對中美雙方有利,更對世界有利。美歐有盡快擺脫金融危機重新復蘇的訴求,中國也有經濟結構調整與社會轉型的矛盾與困擾,世界更是面臨能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危及可持續發展的難題。而解決這些,都有賴於國際的合作,有賴於中美等國的鼎力攜手。 西諺説,“As
a man sows,so he shall
reap”。中國民諺也説,“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中美兩國都有義務摒棄叢林法則,以誠和善對待對方,對待世界,找回互信,共謀發展。這些,相信2月14日情人節當天,在美國白宮會晤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的奧巴馬總統,會有更深切的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