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慕容曾哀嘆
“青春是本太倉促的書”,大部分時候,還沒來得及留下些許筆墨,就被平庸和妥協塵封在歲月深處。不過,也有例外。 一個20多歲的小老師,帶着些許憤世嫉俗,默默無聞地發表了一篇頗為離經叛道的學術短文;50多年後,因為這篇飽含創新思想的論文,他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一個大學生,則帶着些許玩世不恭,激情四射地設立了一個頗為與眾不同的社交網站。前者是科斯,現代企業理論的奠基人;後者是扎克伯格,全球最大社交網站的創立者,眼下因FACEBOOK申請上市而即將坐擁數百億美元財富。 橫跨近一個世紀的他們兩人如若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燦爛火花?單看之下,從不名一文到名揚寰宇,英雄少年的故事多少有些雷同。不過,如果用原汁原味的科斯理論去品味扎克伯格的創業神話,還是會得到一些獨特而有趣的 啟發。而試着從科斯的視角去看扎克伯格,從企業的性質切入,從企業邊界的形成和企業發展的潮流去審視FACEBOOK,用經濟學的思考還原FACEBOOK的本色故事,會驚奇地發現:扎克伯格的成功,可能僅是個偶然。 在科斯之前,一個典型意義的經濟學世界,消費者和生産者在約束條件下的效用最大化和利潤最大化雖是兩個獨立環節,但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能有效搭建橋梁,價格機制自發配置資源,並最終促成供需匹配的市場均衡。但犀利的科斯卻注意到一點:這個世界是從默認企業的存在開始的。 在傳統經濟學那裏,生産者是誰並不重要,而科斯卻認為,生産者是誰很重要。為什麼現實世界中,生産者並不是一個個的個人或家庭,而大多是一群人集合的企業?科斯的答案很簡單,企業更省錢。在科斯看來,市場的運行、即用價格機制來配置資源,是有交易成本的,而只要企業內部的管理成本低於市場交易成本,企業組織生産和擴大規模就是有利可圖的,企業的邊界取決於企業內部管理成本和外部市場交易成本的對比。 換句話説,只要某一商品市場中,這種對比足夠強烈,企業規模就能不斷擴大,直到企業內部管理成本等於其所處市場的市場交易成本。從科斯的思想看現代企業的發展,強勢企業往往誕生於成本對比強烈的市場之中。造就這種市場的,不是“企業家”,而是“宏觀勢”。 從表象看,成就企業神話的“勢”有兩種:一為“地勢”,因為全球各個區域的市場交易成本卻差異明顯。市場交易成本高的原因有兩類,一類是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區域,需求激增,而供給方通過價格機制自發組織生産滿足需求的難度和摩擦隨之加大;另一類是在壁壘森嚴的某些專業市場,外部人難以進入,內部組織生産的門檻也很高。受益於“地勢”,全球強勢企業的演化和分佈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徵。二為“業勢”,不同行業的市場交易成本是有差異的。成熟行業內,需求和供給的匹配較為穩定,生産要素融合,並共同生産出商品的過程更加順滑,技術創新和應用也更加廣泛,而較為充分的業內競爭則進一步拉低了市場整體的交易成本;新興行業內,供給難以滿足快速增長的需求,生産要素的組織也更困難,技術則不斷處於更新狀態,競爭也不充分,技術壟斷階段性出現, 因此,新興行業企業內管理成本和市場交易成本的差距更為明顯,這為新興企業的做大做強創造了條件。 “地勢”和“業勢”的表象背後,是“人勢”。伴隨着人類需求層次的不斷提升,滿足需求的供給難度不斷加大,高端需求市場中的交易成本更加高昂。而在這些市場中,企業管理生産的成本優勢相應越大,規模擴大的邊界也相應越廣。 從科斯的企業理論出發,扎克伯格的成功是偶然的,因為伴隨着人類發掘自我、展現自我、便捷互聯的需求不斷上升,社交網站的市場空間甚至超越了搜索引擎。沒有扎克伯格,還是會有另一個人締造另一個類似的企業神話的。扎克伯克成功的偶然之處,正在於他恰巧在合適的時機進入了這個市場。 不過,更進一步深思,扎克伯格的成功又是一種必然。作為企業家,扎克伯格最偉大的特質在於“識勢和順勢”。在FACEBOOK的招股説明書中,他直白地表明了對中國市場的關注,此為識“地勢”;他為潛在投資者描述了一個充滿無盡可能的互聯網社交市場,此為識“業勢”;更重要的是,他始終強調,FACEBOOK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成就商業奇蹟,它的存在只是為了讓世界更加開放,用個性化的服務幫助人們更好地展現自己,更好地獲取信息並作出抉擇,此為識“人勢”。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順勢而為的企業家才能,註定了扎克伯格的成功。 科斯和扎克伯格的碰撞,是理論和現實的碰撞,碰撞的火花閃耀着人性的光輝:企業的本質是價格機制的替代物,企業的邊界取決於其是否能更好、更持久地替代市場,只有尊重、發現並服務於人類需求向自由、尊重和本我等更高層次的演化,企業才能在一個更廣闊的空間裏茁壯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