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天價賬單”有何玄機?
2012-02-03   作者:灰常(媒體人)  來源:斜挎包
 
【字號
  對於網友曬出的九千元一頓的海鮮賬單,昨日,三亞市工商部門工作人員對《新京報》記者&&,經過核查該消費並不屬於欺詐的“宰客”行為,已經移交給物價局相關部門處理,所涉及的“海島漁村”已經停業。
  這位工作人員給出的理由是,三亞市工商局要求海鮮排檔老闆必須在下單時讓消費者簽名,消費者認可後才能下廚。該賬單上有消費者的簽名,表明消費者對這筆消費是認可的,已經形成合同關係,因此不屬於“欺客宰客”,而價格過高問題屬於物價部門的管轄範圍。
  這樣的“核查”結果不免讓人覺得意外。因為曬單網友指認的店家否認有過這樣一筆業務,否認春節期間開出過九千元的賬單。既然如此,“該消費”又是如何被核查出來的呢?莫非面對工商部門的核查,老闆又突然想起確實曾有八人一頓點了近40斤海鮮的事情?三亞市工商部門的核查,除了“不屬於宰客”的這個結論,事實究竟是怎樣的?顯然需要披露完整。
  人均消費近5斤海鮮,連被指開出天價賬單的店家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但在三亞市工商部門眼中,卻是合情合理的事情。理由很充足——只要你簽字,就代表你認可;只要你認可,就不是宰客。因為按照規定,“只有消費者認可後才能下廚”。
  店家確實在按照規定辦事嗎?儘管我們不能做有罪推定,先把店家放在欺客宰客的判斷之下做各種推測。但面對消費者的投訴,工商部門確實需要多下些工夫去調查,而不能簡單因為有消費者投訴便勒令店家停業整頓,更不能憑賬單上一個簽名便作出不存在欺詐的判斷。
  其實調查也並非難事,例如,查一下店家的交易流水、進出庫記錄,又或者,按網友的提示,查一查印有編號的結賬單底單,看看是否真的賣出過一頓40斤的海鮮。
  最後還需要普及一個法律常識,有簽字就能代表認可,即形成合同關係嗎?恐怕未必。翻看《合同法》第三章第五十四條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也就是説,即便簽了字,如果並非本人真實意願,或者在欺詐脅迫之下簽的字,這個合同是可以被變更或撤銷的。如果消費者是受到欺詐簽的字,這個簽字怎麼能視作不存在欺詐行為的證據呢?
  當然具體這張天價海鮮消費賬單是怎麼産生的,目前,公眾還不太清楚。“天價賬單”中存在諸多不合常理的疑點,例如8個人吃了40斤海鮮,簽字是否違背消費者意願,需要當地有關部門繼續調查。當然,這與價格高是兩碼事。改善三亞的旅游環境確實需要個案的推動,“天價賬單”就在那裏,這是比羅迪以及諸多網絡投訴更有説服力的證據,希望當地工商和物價等部門更深入的調查,最終給公眾解開“天價賬單”背後的玄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為什麼那麼多人“惡意攻擊”三亞 2012-02-02
善待輿論批評,三亞才會更美 2012-02-02
三亞的天堂之美與“地獄之醜” 2012-02-02
[關注]網民議三亞春節宰客:自斷財路 2012-02-01
三亞何時才能無“宰客” 2012-01-31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