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管理法》亟需修改
2012-01-31   作者:周漢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東方早報
 
【字號
  中國藥品監管體系存在諸多“失靈”問題。首先,地方政府出於對藥品生産、經營企業的“父愛情結”,使藥品監管部門的公正執法、獨立監管受到很多影響。其次,《藥品管理法》的立法目的(監管目標)可基本歸為“保障藥品安全”,實踐中,社會詬病最多的藥價虛高問題與藥品監管部門關係不大;至於保障藥品高投入的回收,不但《藥品管理法》沒做任何規定,也難以受到藥品監管部門充分關注。過於有限的監管目標,必然造成實踐中的價值衝突以及無法可依的局面,使有限監管目標也無從實現。
  《藥品管理法》對什麼是藥品、什麼是新藥、什麼是輔料、什麼是使用、什麼是劣藥,這些最基礎的概念都缺少清晰、明確的定義,對於假藥和“按假藥論處”的關係處理也未能保持一致,導致實踐中存在很大的認識差異,無法有效打擊各種違法行為。
  《藥品管理法》過於依賴事前審批和事後的責任追究,對於過程監管的規定非常薄弱,法律依據非常有限。藥品信息披露機制是各國藥品過程監管中最重要的環節,但在《藥品管理法》中只有非常簡單的規定,執法實踐中更充滿各種阻力。監管部門更願行使事前審批權和事後處罰權(實質是罰款權),不善於也缺乏能力進行過程監管。
  《藥品管理法》集中規範藥品生産企業和藥品經營企業的行為,對於醫療機構的藥品使用則缺乏實質規定。由於中國醫藥不分,藥品使用環節的80%以上集中在醫療機構,但長期處於藥品管理部門的監管範圍外,而衞生部門由於管辦不分,也難以真正監管醫療機構用藥行為,形成管理真空。
  《藥品管理法》以行政權力為中心,而不是以風險管理為中心,諸如風險預警、監測和評估,不良反應報告、安全標準,安全事故處置等重要內容既沒在實體內容中,也沒在法律責任部分得到體現。
  《藥品管理法》簡單照搬《行政處罰法》規定,在處罰種類方面,對於那些實踐證明能派上用場的處罰手段(如責令暫停銷售、信息強制披露等)沒有明確規定,難於把握;在處罰適用方面,缺少藥品管理特點,導致藥品執法與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
  《藥品管理法》修改應在如下幾方面有所創新。
  加大刑事責任的處罰力度和有效性。更有效地發揮民事責任機制的作用,調動社會監督力量。優化行政責任設計,提高行政執法的有效性,包括確立累犯加重處罰制度;確立對法人和自然人的“雙罰”制度;建立有效的行業禁入制度;優化罰款處罰設定方式;完善沒收制度。
  加強行政問責力度,從事後行政責任追究入手,倒逼管理部門履行法定職責,實現從權力中心到責任中心的轉變。
  加強對過程監管的要求,從事後責任追究向事前風險預防,從管理型向服務型,從直接權力行政向信息披露行政轉變,從事後處罰型模式向事前、事中、事後全程信息披露型模式轉變。
  對於現行《藥品管理法》中有義務性規範而缺乏法律責任的,應在法律責任中直接銜接上相應責任;有法律責任規定而缺乏實體義務性規定的,建議其他部分在修改時補充相應的義務性規定。同時,也應加強《藥品管理法》與《實施條例》《流通辦法》等的銜接。
  (摘編自1月30日《新世紀》周刊)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韓寒求助法律 方舟子未必聽從法院 2012-01-31
用法律提供的手段理性討薪 2012-01-10
遏制商業賄賂需法律打出“組合拳” 2012-01-05
打擊內幕交易亟待完善法律 2011-12-28
達芬奇的“強硬”能否經住法律檢驗 2011-12-2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