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説近年來去日本旅行,讓很多中國游客偏愛有加的旅游紀念品已經不再是相機或其他數碼小件,而是電飯煲。有的朋友甚至整箱往回托運。 多年前中國就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飯煲生産國,龐大的産能也使得電飯煲價格快速下降,如今一二百元的産品隨處可見。但國內消費者卻不辭辛勞飄洋過海,花上幾十倍的價格搬那重勞什子回國,個中緣由何在?很多用過這種電飯煲的消費者交口稱讚:“做出的飯好吃!”據稱這些售價從三四千到過萬元人民幣的高端電飯煲産品都是由電腦芯片控制,在蒸飯過程中會根據不同時段自動調節加熱方式和溫度,實現對米飯的形態、滋味、色澤、口感和香氣的精確控制。而對比目前國內市場上多數電飯煲都是機械版産品,還停留在通過加熱把米飯蒸熟的初級階段。 由日本的電飯煲就不由得想到了日本的保溫杯、瑞士的多功能折疊刀、韓國的塑料密封盒、荷蘭的電動剃鬚刀……和國內同類産品比,這些洋品牌的生活消費品價格貴得離譜,比如小小一把瑞士的多功能折疊刀售價動輒幾百元人民幣,但同時不得不承認的是其製造精密、品質過硬。這種質量上的差異並非心理感受,比如筆者的一把瑞士小刀使用了5年以上,依然是鋒利如新。 數十年前全民用光榮肥皂洗頭洗澡,而今不少人改用洗髮水和沐浴露。隨着經濟收入的提高,國內消費者也更加注重生活品質的提升,願意多花錢購買更加精密耐用的生活消費品,遺憾的是,對於這類國貨精品的需求,國內企業還是有些視而不見,各地政府發展經濟熱衷於搞的也多是“高科技”概念的産業升級,於是乎觸摸屏、光伏産業、LED、風電等新興産業的生産線遍地開工,甚至某些行業短短幾年已經出現産能過剩的苗頭。而與之相對的包括生活消費品製造的傳統産業似乎一夜之間就變成了“落後産能”,大有被替代被淘汰的趨勢。 毋庸置疑,“高科技、新産業”國家支持政策扶持,必須大力發展。但“高科技”並非一定要與“新産業”劃等號,傳統産業裏,即使是成熟的生活消費品同樣有用科技改進的空間,中國製造完全可以向中國精造升級。以電動剃鬚刀為例,荷蘭一品牌研發出符合人體工程學的獨立浮動刀頭、立體彈性貼面剃鬚、雙層刀片提切等技術,而且其産品設計至今仍然在不斷推陳出新,多刀頭、可充電、可水洗的新品層出不窮……面對這些國外老師的成功經驗,國內企業在生産高質量精品時不僅要有善於模仿偷師的小聰明,更要舍得投入研發費用和生産成本,要有獨立研發的大智慧。否則出來的未必是精品,而是山寨,在知識産權上只怕也有瑕疵。 打造國貨精品成本雖然不低,但利潤空間更高。有統計顯示,部分消費者為了産品品質和消費感受上提升5%,有時願意付出高一倍的價格。前述諸多高品質的“洋貨”雖售價是同類産品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國內消費者依然趨之若鶩,説明發展國貨精品的市場前途廣闊。 而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發展國貨精品依然必須注重品牌建設。前文所述的荷蘭的電動剃鬚刀、日本的保溫杯、韓國的塑料密封盒都已在中國設廠,可以算得上是中國製造。但製造地常常被忽視,消費者所津津樂道的還是那些洋品牌。而在利潤分成上則還是品牌商吃牛排、國內代工廠喝米湯的尷尬局面。為此,在大聲呼喚國貨精品的同時,應期待更多有實力的中國廠家從代工廠走到前&來。在一批中國大牌因為食品安全問題黯然隕落時,我們期待有更多的國貨精品品牌新星升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