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要奪回流失的“美國製造”
2012-01-31   作者:張茉楠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張茉楠

  奧巴馬發表執政期間第三次國情咨文,確定2012大選競選主題,並提出由美國製造、本土能源、勞工技術訓練與美國價值等4大支柱,建構國家永續經營建設的藍圖,把“流失”的“美國製造”奪回來這是奧巴馬政府欲重振美國經濟的重要“軸心”。“美國製造”時代是否再次來臨?
  近年來,美國虛擬經濟過度膨脹,産業空心化問題嚴重,致使美國製造業競爭力嚴重流失,國際競爭地位不斷削弱。隨着“中國製造”的迅速崛起,2010年中國佔世界製造業産出的19.8%,略高於美國的19.4%。美國不得不把保持100多年的“世界最大製造業國家”頭銜拱手相讓。
  結構失衡是制約美國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在“再工業化”戰略的推動下,無論是前期&&的“出口倍增計劃”、“製造業促進法案”,還是“重振美國製造業政策框架”,可以説代表着“美國製造”戰略轉向的一攬子計劃已經凸顯出清晰的輪廓。在一系列政策努力下,美國製造業開始進入上升期,美國製造業正在出現長期結構性改進的跡象。
  根據美國官方統計數據,自從衰退以來,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的增長就快於其他任何一個主要發達經濟體。生産率提高、工資低迷、美元自2002年以來持續走弱以及新興經濟體工資急劇上漲等因素,都增強了美國作為生産地的吸引力。數據顯示,2002-2010年間,以美元計的美國製造業單位勞動力成本下跌11%,而以美元計的日本和德國製造業單位勞動成本分別上漲3%和41%。與此同時,在過去8年裏,中國平均工資年漲幅也達到或超過了15%,中美兩國的勞動力成本差距逐步縮小,“美國製造”的成本優勢似乎開始凸顯。
  不過,“美國製造”的時代能否再次來臨並非“定數”。一方面,以成本論優勢,目前美國製造業工人是時薪22美元,中國工人時薪為2美元,中國單位生産成本僅為美國的9%。而另一方面,“美國製造”是否回歸不僅僅取決於成本,更取決於産業鏈。以蘋果為例,位於美國的蘋果總部只負責産品創意、研發和商業模式設計等高端環節,而其整個價值鏈卻跨越國界,利用全球的産業分工和布局實現其利潤的最大化。
  短期內,“美國製造”尚不具備直接威脅,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國製造”優勢可以持續。中國尚處於工業化中期,製造業還將作為經濟增長的長期引擎,然而中國製造業總體水平依舊不高,經濟創造力較低,製造業勞動生産率、增加值率約為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國的5.56%;附加值不高,仍處於世界製造業産業鏈的中下游,出口的産品大多數是技術含量較低、單價較低、附加值較低的“三低”産品。
  中美戰略博弈期的時間窗口已經打開,已經把“先進製造”作為突破口的美國一定要從製造業現代化、高級化和清潔化中尋找“再工業化”出路,中國在新的游戲規則和貿易規則上“受制於人”就不可避免。新一輪製造強國崛起之爭才剛剛開始,中國必須以“空間換時間”,加快國內産業的梯度轉移和升級。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劉遠舉:抽籤或可解決春運售票難題[思想]高連奎:福利國家經濟反而更高效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