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商務部正在醞釀新的消費鼓勵政策,太陽能産品或成為家電下鄉及其他消費鼓勵政策的激勵重點。所説的太陽能産品,更多的是指光熱領域産品尤其是太陽能熱水器。它是唯一進入家電下鄉名單,同時也是目前比較成熟並實現市場化的家庭用光熱産品。
兩年的家電下鄉激勵已經將農村變成太陽能産品的主市場。2010年前,隨着農村市場購買力水平的提升,太陽能熱水器銷售已經開始向縣以下地區轉移。家電下鄉政策的實施,與市場動向的順勢結合,充分激發了農村市場的消費潛力,太陽能熱水器銷量迅速提升。2011年全國共銷售太陽能熱水器5700萬平方米,其中農村的消費量佔50%到60%以上,業內幾家領軍企業的農村業務已佔到總業務量的70%至80%。市場需求的爆發,也成就了太陽雨、桑樂等多家以農村市場為主的太陽能熱水器企業的迅速崛起。
太陽能産品也給農村帶來了實惠和便利,行業內常戲稱給農民送去了“高性價比”的熱水。與木柴、煤、沼氣等相比,太陽能産品的一次投入成本高,但是使用成本很低。以熱水器為例,只需要一次投入兩三千元安裝設備,就可以換來10年以上的使用,且熱轉換效率達到50%,産熱效果好。
再説節能環保。據測算,安裝1平方米設備可節約110公斤到120公斤標準煤,減排250公斤到300公斤二氧化碳。更別説因此帶來的樹木砍伐的減少,促進了生態保護,減少了水土流失。
不管有望&&的鼓勵政策的內容具體是什麼,太陽能産品的普及帶給農民和農村的積極變化不會改變。但是,面對已經提前預支的農村消費需求,還有多大的市場空間可供太陽能産業拓展?仔細算來,這個空間還真不小。
根據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産業協會統計,截至2011年底,我國太陽能熱水器保有量約為2億平方米,每千人保有量約合130平方米。而按照規劃,預計2020年保有量將達到6億到8億平方米,每千人保有量達到400平方米。這兩組數據間的差距蘊含着巨大的市場空間,其中農村市場的普及佔有很大比重。
從地區來看,中西部農村缺柴少煤,是傳統資源最薄弱但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但在那裏很難看到太陽能熱水器的影子。曾在甘肅農村工作過的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産業協會秘書長霍志臣認為,如果能將購買補貼從13%提高到20%,就會對中西部市場有明顯的刺激效果。
如果説政策的推動掌握着打開這巨大內需市場一半的鑰匙,那麼産業本身則掌握着另一半。經過初期的爆發式增長,政策刺激的銷量增速逐漸放緩,內需市場要再掀高潮,需太陽能産業深度挖潛,提供滿足更高需求的高質量産品,甚至是創造新的需求,這將刺激企業加快技術創新的速度。
一是企業在市場應用中發現問題,通過創新改進,滿足市場需要,也進而獲得進行差異化競爭的先發優勢。比如,清華陽光就在改進産品在黑龍江等天氣寒冷地區經常出現集熱管凍裂漏水等情況的過程中,研發出了無水管技術,技術更新創造出了差異化産品。
二是創造新的市場需求。每個産品的市場空間都有“天花板”,要打開太陽能産品內需市場,僅依靠太陽能熱水器遠遠不夠,必須尋找新的需求點。比如,太陽能智能溫室、太陽能採暖的“太陽房”、用於葡萄幹和枸杞的太陽能乾燥等等。這些新需求都是目前企業研發創新的重點,也將是未來産業的增長點。
內需市場如能繼續擴大,還將縮短太陽能這一新興産業走向規模化和成熟的時間。産業從新興邁向成熟需要經歷很長的過程,依靠行業自身的力量顯然不夠。而市場需求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打開,將促進新産品的快速普及,拉動産業規模不斷擴大,催生一批兼具規模和品牌優勢的企業。當産業進入規模競爭時,行業將迎來整合和洗牌,産業集中度將得到提升,産品成本降低,行業逐漸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