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機構投資者 推動長期資金入市
——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系列述評之三
2012-01-13   作者:肖波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溫家寶總理要求“提振股市信心”,股市應聲而起。“信心”由何而來?近日召開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告訴我們,信心來自於中國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即將展開的資本市場一系列改革開放舉措。在這些舉措之中,“鼓勵機構投資者增加投資比重”、“推動長期資金入市”尤為引人注目。
  從國際範圍來看,成熟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比重較大且佔主導地位,資本市場表現較發展中國家更為穩定。比較典型的例子是近幾年來,儘管歐美深受全球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的困擾,但其股市的穩定性明顯好於發展中國家。縱向比較來看,美國1929年~1933年的股災和1987年的股災,儘管都具有全球性的特徵,但後一次的影響遠不及第一次,並且數年內股市又恢復生機。研究者普遍認為,機構投資者的快速發展是1987年股災恢復較快的重要原因。
  就我國而言,近幾年來,機構投資者隊伍不斷發展和壯大,形成了包括證券投資基金、社保基金、保險資金、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企業年金等主體在內的多元化、專業化機構投資者共同發展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投資者結構,改進了資本市場的運行機制。但與成熟市場相比,我國機構投資者總體上資産規模仍偏小。數據顯示,目前A股市場自然人的交易量佔到85%左右。截至2011年底,我國自然人持有流通A股市值佔比達到26.5%,企業法人佔比為57.9%,證券投資基金、社保基金、保險機構、信託機構等機構投資者佔比為15.6%。其中,社保資金、企業年金等長期資金佔比不到5%。而在歐美等發達市場,機構投資者市值佔比達到70%左右,其中一半是養老金和保險公司等長期機構投資者,還有相當數量的公益基金和贈與基金。
  由於市場投資者結構不平衡的狀況突出,市場中不重基本面、聞風炒作、追漲殺跌等現象盛行,造成股市大起大落。這不僅不利於股民從股市中獲得財産性收入,也使得資本市場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受到阻礙。
  因此,近日召開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鼓勵社保基金、企業年金、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增加對資本市場的投資比重,積極推動全國養老保險基金、住房公積金等長期資金入市。顯然,這對目前的股市是一劑強心針,這一舉措不僅有利於壯大我國資本市場,對促進我國經濟平穩發展也極為有利。
  首先,發展機構投資者、推動長期資金入市有利於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我國是世界上儲蓄率最高的國家,每年的國民生産總值有超過40%的部分未用於消費。一方面,我國居民和企業有數十萬億元存款,但另一方面,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和部門普遍感到資金緊缺。
  發展機構投資者,通過其專業化的服務,將社會閒散資金集中起來投入資本市場,通過資本市場支持我國經濟發展的薄弱領域,將為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供必要的支持。
  其次,發展機構投資者、推動長期資金入市有利於化解我國潛在的金融風險。目前,我國銀行業貸款已經超過50萬億元,另外,還有超過一半的債券由銀行體系持有,也就是説,絕大部分金融風險資産集中在銀行。金融系統性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勢必會爆發出來,對實體經濟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害。發展機構投資者,將有力推動我國直接融資的發展,減輕銀行存貸壓力,分散我國金融系統性風險。
  再次,發展機構投資者、推動長期資金入市有利於推動我國資本市場走向成熟。機構投資者注重長期投資收益,擁有眾多的專業人士,注重對公司股票內在價值和財務狀況的分析研究,是股市一股強勁的建設性力量。同時,機構投資者提供各方面的服務,並對其擁有的資産實行風險分散的投資組合管理,這必將會推動金融服務創新、金融品種創新和市場交易方式的創新。此外,發展機構投資者還有利於形成資本市場的完善監督體系。
  可以説,在當前的經濟、市場環境下,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推動長期資金入市已經到了關鍵時刻。下一步,應把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作為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着力解決影響機構投資者發展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有效發揮機構投資者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推動養老金、住房公積金等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措施也應提上日程。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國內首家汽車研發機構IPO過會 2012-01-11
海外旅游機構:看好中國客源“金礦” 2012-01-06
探新低後回升 機構中線偏向樂觀 2011-12-29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