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轉型方能促進實體經濟轉型
2012-01-10   作者:張茉楠(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張茉楠

  1月7日,新年第一個事關國家大政方針的會議——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落下帷幕,包括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利率市場化改革等在內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也箭在弦上。

  中國金融資産規模全球第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金融領域的各項改革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金融資産規模也急劇擴大,現在外儲規模、央行資産規模以及儲蓄規模均位居世界第一。近年來中國金融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國內金融機構從資本充足率、治理結構、盈利水平等方面看,都較過去有了較大提高。從資産規模看,中國央行資産規模已經居於全球第一。截至2011年10月底,全球三大央行: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資産負債表規模加起來已超過8萬億美元,其中美聯儲的資産負債表規模約2.85萬億美元,歐洲央行約為2.73萬億美元,日本央行約為1.8萬億美元,而同期中國央行總資産高達28.6萬億元人民幣(約合4.73萬億美元),分別是美、歐、日央行資産的1.66倍、1.73倍和2.6倍,為全球央行資産規模之最。數據顯示,中國央行分別於2004年6月、2005年9月和2006年1月先後超過美、歐和日央行,成為資産規模最大的中央銀行。2006年到2010年間,央行資産擴張了2.4倍,2010年資産總額高達3.9萬億美元,佔同年國內生産總值的67%。此外,我國也是世界上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各項人民幣存款餘額已突破80萬億人民幣。但是,應該説,中國要成為金融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何讓金融煥發出內生活力,如何讓金融在中國經濟由大國走向強國的進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如何讓如此龐大的金融資産真正發揮促進實體經濟作用,是擺在決策者面前最重要的戰略性命題。

  應向資源優化配置型轉變

  中國金融業必須整體布局,優化金融體系結構,促進金融轉型與實體經濟轉型相匹配。
  金融業的發展需以實體經濟發展為基礎,金融始終應輔助或服務於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發展基礎穩固,金融産業發展方可持久穩健。缺乏實業支撐的金融産業非理性擴張,可能會使金融産業一時興旺發達,但從長期來看則會貽害無窮。此外,如何創造一個刺激內需的長效機制,如何推動自主創新和科學發展,都必須依靠本國金融業的全面發展和創新,都需要放到總體金融戰略層面來加以考慮,因此,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前提就是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膨脹,避免金融經濟偏離實體經濟的實際需求,實現金融體系建設的目標從資金籌集型向資源優化配置型轉變。
  但是,對於中國許多中小企業以及微觀主體而言,卻依然感受不到資金的澆灌。當前,中國經濟不是缺少流動性,而是過度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以及利率信號裝置失靈導致的資源錯配。
  針對中小企業和微企業應該建立與之相匹配的中小型銀行體系。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通過設立專業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如法國的中小企業設備貸款銀行、加拿大的聯邦企業發展銀行、韓國的中小企業銀行等,都是政府設立的專門用於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金融機構。根據我國實際情況,我們可建立有利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中小型銀行體系。由於中小型銀行具有很強的地方性,與當地中小企業有着更多的直接接觸,尤其是小型地方銀行與一些中小企業本身就有着産權關係,內部有着更好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中國金融體系最大的結構性問題就是偏好於資本密集型工業經濟的發展。銀行信貸為主的融資體系決定了製造業和基礎設施發達,而科技産業和服務業相對落後。企業必須擁有足夠的固定資産甚至存貨作抵押,以及足夠的現金流以確保還本付息,才能從銀行借到錢。普通製造業在我國早已産能過剩,因此企業必須出口,從而造成貿易順差加大,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和預期,升值預期進一步導致國際游資的流入,流動性加劇;而科技企業既沒有多少固定資産,創業初期也沒有現金流;服務業有現金流,但缺少固定資産,因而它們難從銀行得到貸款。因此,怎樣讓“水”流向不同金融層次,流向經濟金融的末梢循環,必須依賴更多的微觀和結構層面的改革。
  金融如何發揮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這其中積極實施科技成果“資本化”戰略是當前應重點考慮的問題。當前應該建立起有別於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的金融體系而轉向更加有利於創新和創業,有利於産業自主創新的金融體系。這類創新型産業的金融體系應該作為國家的戰略投資體系,通過運用政府財政投入、企業研發和産業化投入、創業風險投資、銀行信貸投入、資本市場融資和科技基金等手段,全方位地為創新型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支持。

  積極進行對外金融領域改革

  要積極進行對外金融領域的改革。當前中國的儲備資産規模已經佔全球儲備資産的三成以上。截至2011年二季度末,我國外匯儲備餘額達到3.1975萬億美元,是排名第二的日本外儲的3倍,接近德國全年的國民生産總值(3.5萬億美元)。與此同時,我國對外金融資産已經高達46152億美元,其中對外金融負債26301億美元,對外金融凈資産19851億美元。然而,從收益率結構上看,中國對外負債的回報率,要遠高於對外資産的收益率。以中國持有美國長期國債收益率計算,我國儲備資産的收益約為3%-5%(現在還不到2%),外國直接投資在我國的收益平均在20%左右。按此估算,3萬億美元的儲備資産年收益約1013億美元,1.53萬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年收益為3060億美元,相差近3倍,凸顯出我國“負債高成本、資産低收益”的嚴重失衡局面。未來,如何管理好如此規模龐大的對外金融資産是國家必須重新審視的。大規模投資於發達國家國債的儲備資産流向需要有根本性的改變,要將債權轉換為對包括美國在內世界各經濟體的股權投資和權益投資,真正把外儲資産用於中國實體經濟在海外的拓展,通過多元化的資産配置提高儲備資産二次創造財富的能力,真正讓儲備資産發揮全球化資源配置的作用。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巴曙松:産業轉型更需金融轉型 2008-08-22
産業轉型 更需金融轉型 2008-08-15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