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融入城市考驗執行力
2012-01-06   作者:胡印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民政部日前&&《關於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社區的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描繪了農民工參與社區生活的“路線圖”。這也是中央就農民工融入社區問題下發的第一個專門政策文件。今後,就業、醫療、住房等社區服務項目將逐步覆蓋農民工,社區在擬訂發展規劃等事項時,也將聽取農民工意見。(《京華時報》1月5日)
   社區服務範圍擴大並逐步覆蓋進城農民工,既是社會公共服務的一種延展、普惠,也是對久居城市的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一種確權。這樣“一攬子”的解決計劃,註定將在農民工融入城市的艱難歷程中留下濃重一筆。
   不過,農民工若要真正融入城市社區,這次設定的“路線圖”目前看來更像一個高高懸起的胡蘿蔔,從農民工目前所處的實際位置走過去,摘下這個胡蘿蔔,仍不免有些遙遠甚至艱難。
   其一,“路線圖”提及的諸多服務內容,豐富而駁雜,是服務更是基本權利,有些屬於急務,有些則可暫時放放,並非當下之急務,並不宜簡單、籠統地歸到一堆。比如説,農民工有權參選樓棟長、居民小組長之類的設計,就有些不着邊際。在穩定的住所還是一個問題的情況下,參選樓長云云不免有些冷笑話的意味。還有,與社保、醫保、住房保障等關鍵性的個體權益相比,社區教育、文化體育、社區矯正等項目,同樣不是什麼火燒眉毛的事情。
   既然是在描繪“路線圖”,就該同步開列“時間表”,而不是只畫出一個輪廓、遠景。當下,困擾億萬進城農民工最迫切的問題,一個是子女教育,另一個是社會保障。恰恰在這兩個問題上面,僅靠城市社區服務的延伸很難辦得到。僅以教育而言,這些年來儘管媒體多有報道,有識之士也傾力呼籲,可制度上的“深溝高壘”依然很難翻越。打工子弟入學難的困境不僅沒有解決,反而在某些城市大大加劇;而異地高考也遙遙無期。
   其二,“路線圖”在賦予進城農民工諸多權利的同時,還必須切實限制相關部門的權力。不然,只能口惠而實不至。比如,“鼓勵社區興辦商業性便民利民服務網點,吸引農民工就近就便在社區靈活就業”,這些年來,類似的政策規定並不鮮見,但落實起來不免大打折扣。農民工能否在社區就近靈活就業,往往要取決於地方政府是否足夠寬容、城管執法是否足夠人性化。
   很多時候,只要城市各級政府、部門約束自身權力,農民工自身完全可以找到謀生之道。這已經被無數活生生的實例所證實。數目龐大的農民工天然具有“討生活”的能力、不折不撓的勇氣,城市政府只需真正以制度的善意對待他們即可,不要動輒就是驅逐、打壓,更不要總是根據城市自身的需要,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現在很多地方都在討論取消“農民工”的稱呼,在我看來,稱呼本身只是一種指稱,只要這個特定人群存在,無論是叫“農民工”,還是叫“新型産業工人”,本質上並無太大變化。真正需要改變的,是由來已久的城市歧視農民工的制度偏好、慣性思維。
   現在,“路線圖”已經繪就,剩下來的就是不折不扣地執行。在實現城鄉平權的道路上,農民工只希望一點點的具體改變。每一點看得見的、摸得着的小小改善,都讓人心中充滿喜悅。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農民工“買票難”根源不在網絡 2012-01-06
大學生工資不如農民工,正常嗎 2011-12-20
社科院:農民工對“新農合”滿意度較低 2011-12-09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