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似乎已成全球經濟版圖重新切割的催化器。
英國老牌的《經濟學人》雜誌12月27日刊文提出,在21個主要經濟指標中,中國實際上已有製造業産出、外匯資産、出口額等12個指標超過了美國。而到2025年,則中國所有主要經濟指標都將超過美國。差不多同時,英國知名智庫——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發布研究報告稱,英國的第六經濟大國地位已被“金磚五國”之一的巴西所取代。並且十年之後英國的世界經濟排名還將進一步滑落到世界第八;歐洲另外兩個經典資本主義強國——德、法的經濟地位也會持續下跌,而俄羅斯與印度將位列世界經濟前五強。
假如不引入比較客觀的全球經濟競爭力參照係,似乎今日全球産業與經濟中心真的已東移與南遷。先得承認,從資源稟賦與經濟發展空間來看,國土面積差不多是英國35倍、人口數量是英國3倍且資源極為豐富的巴西,在工業化進程中超過英國是遲早的事;即將享受“入世紅利”且資源潛力雄踞世界首位的俄羅斯,其經濟增長潛力更是歐洲工業強國難以比擬的;印度則早已把自己視為主要經濟大國。因此,筆者發現,近年來所有關於中國經濟的指標性數據發布,差不多都會在工業化大國中産生一定的心理波動。例如,一向喜歡看高中國製造業實力與趨勢的美國經濟諮詢機構HIS環球透視,今年3月發布報告稱中國製造業産出去年首度超越美國時,英國就有學者驚呼:這標誌着“經濟史上一個500年的周期走到盡頭”。而美國競爭力協會也對美國失去最大商品生産國地位深表擔憂。
其實,一向憂患意識濃厚的西方媒體近年來不斷釋放工業化國家與新興經濟體之間力量此消彼長信息的用意非常清楚,即通過放大中國等“金磚國家”的經濟實力,提醒依然處於主導地位的西方國家必須高度正視全球産業與經濟版圖變遷的趨勢。而事實上,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真實經濟實力與産業競爭力,遠未達到可以取代傳統工業強國的程度。筆者相當不認可中國社科院關於中國位居全球100個國家的産業競爭力指標首位的判斷。簡單的市場份額比較,根本沒有實質性意義。就以製造業來説,中國目前每年2萬億美元的製造業産值中,真正有産業競爭力意義的部分,不會超過三分之一。若以勞動生産率、産業獲益程度、産業控制力等關鍵指標衡量,所謂中國製造業超過美國的説法最多只是説法而已。美國1150萬産業工人每年創造的産值差不多相當於中國1億産業工人創造的産值,只能説明中國勞動生産率水平與美國不可同日而語;何況中國日漸做大的製造業規模,實際上是以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的不斷膨脹為底基的。如果GE、蘋果、通用汽車等在華投資美國企業果真實現産業回流,如果日本和歐洲在華投資企業也採取類似行動,則中國製造業規模將迅速跌出世界前五。
另一方面,中國産業規模做大還是以不斷失去市場控制度為代價的。最近10年來,外資對中國製造業市場的平均控制力已超過三分之一。在中國已開放的産業中,每個産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在中國28個主要産業中,外資在23個産業中擁有多數資産控制權。特別在電子信息和汽車等戰略性産業,中國企業已取得的産業進步遠遠跟不上外資的産業控制趨勢。儘管中國去年頭頂世界第一汽車産銷大國的帽子,但如果扣去世界六大汽車集團在華生産基地的産量,中國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奇瑞、比亞迪、吉利、力帆和一汽、二汽、上汽等“國家隊”裏的本土品牌和相關産量了。若以此為衡量基準,誰敢説,中國汽車超越了美日和歐洲?
而從産業獲益程度來看,中國製造業更是處於為主要發達國家打工的尷尬地位。眾所周知,一國製造業在國際分工中的獲益程度,主要取決於國內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及東道國在産業增值分配中所佔的比例。目前中國製造業中有競爭力的産品,基本上集中於中低附加值産品領域,絕大多數行業在國際分工中仍處於産業鏈末端。在附加值最集中的研究設計和銷售推廣領域,中國能拿到的利潤非常稀少。諸多代工企業堆積木式的經濟産出能夠帶來的産業獲益更多時候顯得微不足道。相比而言,美、英、日、德、法等國不僅在工業化過程中享受着諸多資源與價格紅利,而且通過精心構築的資源定價體系牢牢掌握着國際産品與高端産品的定價權,一直處於國際分工鏈的高端。中國要打進主要由他們把持的國際定價體系,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因此,當外資日漸滲透到中國重要産業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時,在中國的産業越來越深地被納入國際分工體系之中的今天,如果中國本土産業無法形成核心技術能力,沒有自己的知識産權,沒有自己的品牌,不能佔據價值鏈中的高端環節,則中國本土産業將被捆在低質高耗、低附加值的産業鏈條中,就有可能永遠受制於人,永遠處於被動和跟隨的地位,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就有被邊緣化的危險!
在主要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越來越集中到對産業主導權與資本控制力爭奪的當下,提升産業控制力與定價權,理應是下一個十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