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亟須重塑“激勵相容”
2011-12-26   作者:劉曉忠(財經評論人)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近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住房保障工作會上&&,明年安排的新開工保障房為700萬套以上,新開工數量少於今年。其中,最大的亮點是首次提出政府可購買普通商品房來增加保障房有效供應,之前不被允許。而允許政府購買普通商品房用於保障房,無疑有助於加快推進保障房上市,且相比政府自建,購買現房作為保障房的綜合成本要更可控。
  2010年以來推進的保障房體系是中國住房制度體系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不過,其執行或落實效果相當有限。如由於保障房體系強調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行政指標,導致部分地區放開單位集資房充數。同時保障房體系甫一推進就面臨着激勵扭曲之虞,即本應納入政府保障房體系的低收入人群無法有效享受住房保障之福利,而中高收入水平的國企員工、公務員等則反而佔用了保障房資源,加劇新的公共服務部門利益化趨勢。
  況且,以自建或購買主導的保障房建設本質上是地方政府的資本密集型之長期投入,而政府的財力更多是流動性資産。如基於年底突擊花錢成為久治不愈的常態,可見,地方政府使用流動性財政資源投資於長期資本密集型領域,本身將對政府資産負債結構産生失配性扭曲。
  因此,由財政投資或購買保障房模式容易致使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設領域出現激勵不相容問題。而若住房保障走出補供給的思路,轉向補需求則將提高政府保障房的服務效率,並避免政府財力的流動性與公共服務投資固化之矛盾。如地方政府通過向低收入群體發放住房租賃補貼,將以相對有限的財政資源撬動保障房體系的落實,減輕地方政府保障房投入的資金缺口壓力。
  如此一來,地方政府不僅可避免龐大的資金被保障房投資固化,而且可以避免地方政府直接參與建設而帶來的運營維護成本,畢竟政府自我運營保障房所面臨的財政投入不僅是建設投入,保障房建設完成後還需要支付運營維護成本,同時不同收入的集中聚居類似於對定居區的身份識別,很容易産生不同階層的利益衝突。
  由此可見,明年保障房新開工數量的放緩將是重塑保障房體系的機遇。若今後地方政府的保障房服務走出補供方的免費模式,而是通過補需方並讓需方依據其實際需求而自由選擇租居地,那麼將緩解地方政府在數年內集中數萬億自建或購買保障房的融資壓力,這將有助於産生有效的激勵相容機制。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住建部牽頭籌謀住房保障“頂層設計” 2011-10-28
完善我國公共住房保障制度 2011-09-27
住房保障向日本學什麼? 2011-03-12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