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報》報道,近日,一尊類似世博中國館造型的建築物出現在望京街頭,朝陽區有關部門稱其為望京地標性建築,目的是方便居民和路人認路。市民卻認為這樣的雕塑與望京特色無關,中央美術學院學者也認為,這樣的建築敗壞了學生們藝術原創的味口,還有人稱,規劃委網站上沒有該建築的批文。 望京的確有些像“迷宮”,在一些路口設立標誌性建築或雕塑,確實有實用價值。但現在的問題是,這樣的雕塑一無審批,二無民意基礎,還有它疑似複製了世博會中國館的外觀設計,這樣的雕塑矗立在那裏,對望京的文化形象不僅無法提升,或會造成負面影響。 城市雕塑由於是公共的視覺藝術品,所以在規劃與設計程序上,首先要廣徵民意,同時徵集雕塑方案與作品,這樣的徵集過程,是一種打造社區形象與達成共識的過程,如果能通過網絡投票,使民意被量化,更能體現社區民主精神。對這處雕塑建築,人們也無從知道它為什麼要如此高調地聳起,這樣的公共建築工程,投資不菲,豈能隨性而為。 公共建築人文價值與審美屬性應該擺在第一位,而不是為了指路而指路,如果僅僅為了指路,那麼越怪異越醒目,就越有價值。如果將其打造成具有人文審美價值的地標建築,它就不僅可以指路,還可以成為望京人的文化驕傲。這樣的建築或以當地傳説中的神話故事為藍本,或以“望京”二字為創意,當然還可以用抽象的當代藝術來表現。不克隆、模仿其他藝術作品,應該是城市公共雕塑藝術的底線。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它要讓人賞心悅目,人們每天都在路過那裏,也會向問路人指定那裏,這樣的建築,更會成為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們一份文化記憶,它會用自己無聲的影響力,感染與熏陶着人們的審美心態。這樣的焦點建築雕塑,沒有理由不通過原創,通過徵集民意,使它變成令人滿意的公共藝術品。 期待政府部門審慎對待這樣的地標雕塑項目,更希望所有的城市雕塑都能在提升城市審美品位上,有自己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