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隨着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關於廣播影視“走出去工程”的實施細則》也頒佈實施,明確了培育我國影視節目國際競爭力是影視産業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過去十年中,我國成為全球電視劇與動畫生産第一大國,成為僅次於印度和美國的全球第三大電影出産國。12月15日,國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産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這使電影産業率先獲得以正式法律方式促進産業發展的可能。 過去十年,我國電影産業發展穩健,也積累了文化産業競爭力培育的相關經驗。電影産業化改革八年以來,截至2010年,國內城市票房增長11倍,年均增幅超過35%,遠高於同期
GDP的增長速度。2010年故事片産量達526部,約為全球電影産量的1/10;全年新增影院 313 家,新增銀幕數1533
塊;電影票房也首次突破百億元(101.72億元),較2009年增長63.9%,其中國産影片票房達57.3352億元,佔總票房的56.37%;全年累計有17部票房過億元的國産影片。 那麼,過去十年中國電影産業發展的核心經驗是什麼呢?我們可以通過美國電影産業的經驗來進行比較。2008
年美國全球票房收入280 億美元,海外票房收入183
億美元。以美國電影産業發展為樣本的研究發現,大國經濟規模和文化折扣的相互作用決定着一個國家影視産業國際競爭優勢的大小;其中文化折扣是指因文化背景差異,國際市場中的文化産品不被其他地區受眾認同或理解而導致其價值的減低。 對中國而言,最大的國際貿易競爭優勢來自於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這一無法被模仿和替代的基礎。因此,我國電影産業的理性繁榮,其起點在於如何利用我國作為大國的國內市場規模這一優勢,建立起統一、自由、競爭、平等的市場秩序,為國産電影走出去奠定優勢基礎。據一位電影産業管理者的觀察,中國電影産業今年之所以有相對均衡的發展,主要歸因於國有公司並沒有在該行業佔據絕對壟斷地位。開放與自由競爭是過去十年我國電影産業發展經驗的核心價值。 我們看到,徵求意見稿第六條正寫到:國家將電影産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相關産業政策,引導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電影市場,促進電影市場繁榮。 此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降低了市場准入門檻,便利各類市場主體、社會資本進入電影産業。 儘管相關表述有些含混,但還是釋放出了積極的信號,即建立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電影生産將成為未來電影産業發展的目標格局。這一格局是過去十年中國電影産業獲得較好發展的核心經驗體現。 但從2010年的情況來看,目前電影産業競爭中的不合理情況也比較突出。例如,儘管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中國産影片票房佔56.37%,但近50億元的進口分賬大片業務卻基本被國有的中影集團等壟斷,僅此一項收入,就超過大多數民營電影公司的收入總和。這對民營電影公司來説是明顯的不公平。這一問題如何解決?在徵求意見稿中語焉不詳。 此外,還有一點應注意,即可考慮電影産業促進工作的主體多元化,以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電影産業促進工作。 徵求意見稿第十條稱: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負責全國電影産業促進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電影産業促進工作。而第十一條稱:電影行業社會組織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制定行業自律規範,開展業務交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維護其成員的合法權益。 很明顯,在電影工作促進方面,政府居於主導地位,而行業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的作用沒有被很好地重視。 就這一問題,韓國的相關做法可供參考。韓國電影管理機構是韓國文化觀光部,但作為非官方電影促進組織的電影振興委員會起着關鍵作用,主要負責振興韓國電影的工作。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的主要職能是為韓國電影産業提供各種促進項目,從調查研究、培訓電影新人,到為本國電影提供經濟、技術上的幫助和支持等。韓國電影在國際市場的表現證明了這一管理體制在培育産業國際競爭力方面具有明顯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