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地産就是改造我們的經濟
2011-11-28   作者:陳寧遠(上海財經觀察人士)  來源:東方早報
 
【字號
  近來分析房地産價格下降及其效果的人多了,角度也很廣泛,但歸納起來基本有三個方向:第一金融,第二地方財政,第三圍繞着地産的産業鏈。
  第一,説到金融,主要是從金融安全角度説的,認為房地産價格下降會造成銀行出現大面積壞賬,從而影響金融安全。這甚至有極端的量化標準,比如有很多人假設價格下降50%,商業銀行將會如何?不知道應該怎麼分析這樣的預期標準,因為中國價格是否會下降到50%,我們不得而知。即使下降這個幅度,對商業銀行的衝擊會産生什麼效果,能壞到什麼程度?好像也未必可以在此時確定。
  因為市場波動的真實數據不是那麼容易統計的。首先各種統計口徑不一樣,其次地區的差別也很大,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判斷房價是否真的進入了下降通道,可能比了解房價下降了多少還要難。因為這涉及資産價格波動商業周期的分析。而眾所周知,直到目前為止,中國地産市場也不是一個純粹的和充分競爭的市場(土地交易就不是市場化的),要對這樣的市場進行價格波動分析,無論定性,還是定量,都是比較難的。
  比如房價的定性,就受到不同土地性質的制約。一路之隔,工業用地和商業住宅用地相差巨大。比如某地的工業園地可以不到100萬元一畝,而臨近馬路上的商業住宅用地,卻可以高達2000萬元一畝。土地性質不同造成的土地價格相差巨大,想在房價的周期波動之中,準確記錄價格波動都難,分析趨勢就更不容易了。因為這種土地價格的管理是以行政手段為核心,而市場經濟無論怎麼發展,都不可能對行政手段進行價格統計,遑論價格趨勢分析?
  在這種情況下,談房地産價格下降和金融的安全關係,是缺乏實證基礎的。與其説在此時做不靠譜的定性定量總結,還不如放棄這種極端的,且總是放大效果的預期,比如想一想常規狀態的商業銀行怎麼為如今這麼大的地産市場提供正常的金融服務,不能説宏觀調控了,就不提對地産市場的經營者、消費者和投資人進行金融服務了。
  金融業的地位雖然高到雲端,但它和任何一個産業的關係都是商業利益的關係,這種利益關係,是建立在金融業會提供合適而準確定位的服務基礎上的。不會服務的金融業,是盲人騎瞎馬,不知道安全性的重要,不知道如何規避風險,更不知道某一個曾經主宰市場的行業,其興衰周期和自己的利益及安全關係。
  第二條,和財政的關係,其實就是地産市場和地方財政的關係。有個説法叫“土地財政”。如今這也不是什麼秘密了,賣地的地方政府取得一次性的財政來源,假如地産市場萎靡不振,地賣不出去,地方政府的運作何以維繫?這眼下是個大問題,想一下子找出土地之外的財政餡餅,估計不那麼容易。罵土地財政容易,補缺卻不容易。這可是比金融安全還要讓人憂慮的事情,且想不出好辦法。指望財政細化和透明,有較強的預算約束,不是三天兩頭就可以立竿見影的事情。
  管理粗放的地方財政有了“土地財政”,到底是地産市場的福音還是禍患?是地方政府的幸運還是不幸?真是糾結得很。但無論如何,之前依靠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現在到了總結財政結構的時候了,尤其應該清楚地意識到,土地可以産業化運作,但財政的來源卻不能産業化,更不能依靠政府去做一種産業,哪怕這種産業暴利無比。
  至於第三,所謂相關産業鏈的問題,可小可大。
  説小,因為玻璃賣不掉,倒個把廠子不算什麼,它既不像金融問題,容易被經濟學精英頭頭是道地拿來做利率M2增速等宏觀分析,也不容易讓政務觀察者拿來擔心或嘆息事權和財權的脫離;説大,因為中國GDP高速增長的基礎,幾乎就是以地産市場興起而帶動的。
  這有數據為證——在中國産值最為龐大的行業是,中國建築行業。今年上半年,中國建築業的總産值為4.31萬億元,超過第二産業産值最高的行業——電力近10倍,超過汽車在內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13倍,是有色金屬産業的100倍,是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的46倍,是鐵路運輸業的18.6倍。假如地産市場不靈了,建築業的産值可能就會出現巨幅下降,GDP的失落在所難免。
  客觀地説,上述三點宏觀地總結地産市場,並非沒有道理。
  從經濟學的基本常識來看,地産市場其實是最考驗人類市場經濟能力的一個專業而基礎的市場。但對比這個市場所需的各種配置,中國目前都太粗糙了。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地産市場是人類最容易犯錯誤的市場,我們只簡單地看到蓋房子和賣房子(賣地),然後獲利,而不知道這個市場其實是經濟領域裏,少有的資本密集和知識密集的市場,是最考驗人類市場經濟能力的地方。
  假如地産價格下降,導致金融、財政和産業鏈都出現了問題,這不是地産市場的錯誤,而是我們的錯誤。因為地産市場本身是不會有問題的,即使出現人類從來無法回避的系統性風險,也從來不是市場的問題,而只是人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説,目前宏觀調控地産市場的目標,是要對我們的經濟進行結構性改造。按照上述金融、地方財政和産業鏈的角度,可以總結為——
  首先,改造我們的金融經營結構,讓它學會以提供服務而生存和發展;要達到這個目的,中國的銀行必須是以零售客戶為主的金融超市,而不是面向機構客戶的衙門。
  其次,改造我們的地方財政,要讓某些地方官員知道,財政體系從來不能産業化,依靠一個行業的繁榮作為財政的主要來源更為危險,要達到這個目的,最終的標誌,是土地能在市場中進行交易。
  最後,地産市場雖然聚集産業鏈比較理想,但不是唯一的業態。也許地産市場發生重大變化後,可能不再是未來的經濟支柱,但以中國市場之大、之多元,我們會很快找到合適的産業替代地産行業領頭羊的地位,雖然此時我們並不知道,但這就像新世紀來臨之前,我們也未必知道地産是如此泥沙俱下地帶領我們走過了新世紀最初的十年一樣。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新華社:房地産要調控到民眾滿意的政治水平 2011-11-26
商業地産不可能取代住宅地産 2011-11-25
轉戰商業地産 營運模式很關鍵 2011-11-25
房企布局商業地産難度加大 2011-11-25
商業地産成開發商掘金寶地 2011-11-25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