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自2005年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已經持續升值30%左右,對於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影響。一部分觀點認為,人民幣升值不利於中國經濟發展,未來若繼續升值,出口企業的發展壓力或增大。筆者認為,人民幣必須穩步升值,儘管在短期內升值會增加失業率,導致一些企業裁員甚至倒閉。但長期內有利於抑制通脹、擴大進口,有利於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引進創新勞動,符合中國未來追求的新經濟增長方式。
按照傳統的貨幣理論,貨幣被抽象後,就是價值尺度,用來比較(度量)不同行業間的勞動價值含量。由此推論:匯率應該是國際間勞動力價值比較的尺度,用來反映各國間勞動力價值水平的增減變化,也可以解釋為不同國家勞動生産率水平和競爭力的變化。
由於很多國家的貨幣並沒有實現自由浮動匯率制,而一些自由浮動的貨幣往往成為市場投機者攻擊的對象。因此,無論是自由浮動的貨幣還是沒有自由浮動的貨幣,純粹的市場化,即完全由市場供需關係決定匯率變化,都只是“名義上”的。但必須承認,匯率波動的中長期曲線,不可能過多地偏離一個國家勞動力價值變化曲線,也不可能背離市場供求關係太遠。
有一種觀點認為,人民幣升值將打擊出口企業,中國産品提價之後,將喪失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這種意見長期佔據上風。但實際上,人民幣長期穩步升值,而中國的出口整體上則是保持平穩增長。今年以來,出口貨物的絕對額有所下降,但總金額卻仍然維持升勢。這説明中國貨物提價後仍然不缺少買家,人民幣匯率仍然具有“增大匯率靈活性”的空間。
當然,人民幣匯率大幅度升值,將對出口企業的發展産生影響,尤其是對純加工類的企業。在全球産業鏈分工中,中國製造其實只是完成組裝部分,設計與銷售定價部分均取決於境外。人民幣若過快地升值,替代組裝勞動的機器設備必將産生,而這些設備提供商往往又來自境外。因此,人民幣過快升值,受影響的未必是中國的出口市場,反而是中國的就業市場 。
研究證明,如果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幅度”達到10%,中國製造業中的就業崗位將減少4.1%-5.3%,這些行業的工資將降低約4%。這説明,中國的總體勞動力價值水平在提高,但很多行業的勞動力仍然維持在重復勞動階段。相比之下,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勞動力多數處於高端,這種類型的勞動不僅是價值量較大的勞動,而且很難被替換。筆者曾提出,全球經濟已經進入創新勞動引領勞動力價值比較的時代,掌握創新勞動制高點的國家,最終將戰勝依靠“人海戰術”、“血汗工廠”維持競爭力的國家。
從這個意義上説,人民幣升值雖然在短期內抑制就業和企業出口,但有利於淘汰落後産業鏈,從而激發中國企業更多依靠創新勞動提高勞動力價值的手段。這也必將有利於中國企業的升級換代,進行大刀闊斧的結構改革。
筆者從不主張人民幣大幅度升值,更不贊成激進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從理論上而言,無法確定合適的人民幣匯率,目前也不可能實行自由浮動匯率制。有人希望人民幣匯率能夠雙向波動,其實,當人民幣實現雙向波動,升值趨勢被停止時,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時機也就已經成熟,那時人民幣匯率將實現自由浮動。
中國目前無法實行浮動匯率制的主要原因是,較多的國有企業被固定匯率制所保護,因為其競爭力較低,需要固定匯率和廉價資金提升競爭力。匯率一旦出現大幅波動,這些企業很容易被市場所淘汰。因此,人民幣必須以漸進升值的思路實現平穩過渡。
中國政府並不反對人民幣升值,更不反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向着自由浮動匯率制方向改革。人民幣更加堅挺,進行穩步升值,是國際社會對中國勞動者勞動力價值逐步提高的廣泛認可,也是提高內需的必要手段。
筆者認為,人民幣必須穩步升值,否則無法實現進口的大幅度增長。人民幣升值在短期內會增加失業率,會導致一些企業裁員甚至倒閉,但人民幣升值有利於抑制通脹、擴大進口,有利於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引進創新勞動,符合中國未來追求的新經濟增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