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知識産權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的市場模式發展為功能齊全、服務專業和行為規範的現代市場體系。但是,我國知識産權交易市場畢竟處於成長和發展階段,市場體系還很不完善,存在着中介服務體系發育程度低下、交易方式單一、人才匱乏等諸多問題。認識、剖析這些問題,對知識産權交易市場的建設和創新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1、知識産權市場中介服務嚴重不足
三十多年來,我國逐步形成了門類齊全、整體專業和服務水平較高的知識産權市場中介服務體系,對我國知識産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知識産權意識的不斷提高,知識産權市場中介服務體系也暴露出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
1)中介機構的發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的知識産權市場中介服務機構在數量和發展規模上達到相當水平,在推動知識産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受觀念、創新水平、人才和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制約,中介機構發展相對滯後,和當地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嚴重脫節。中介機構業務領域的發展也存在不平衡現象,生産力促進中心、創業服務中心、各種類型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由政府主導的機構發展較快,但評估、投資服務等為知識産權和金融結合服務的中介機構則發展較慢,不能滿足以知識産權為核心的企業對資金的重大需求,一方面金融部門有資金貸不出去,另一方面這些企業資金嚴重匱乏。
2)相當一部分中介機構服務水平、服務質量和人員素質偏低。事實上,一些知識産權中介服務機構是從政府部門分離出來的,不僅在運行方式上遺留着行政機關的烙印,而且主要業務也僅僅限於原有的行政管理範圍,服務內容單一,系統服務能力不足。
3)支持中介機構發展的公共信息基礎設施薄弱,公共信息流通不暢。中介服務的生命力在於知識和信息,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是知識産權市場中介機構獲取信息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國公共信息平台等基礎設施建設遠不能滿足中介機構的發展要求。公共信息來源渠道不暢、信息供應不足已成為我國知識産權市場中介服務體系發展的障礙。
4)政府改革還不到位,對知識産權市場中介服務體系管理和支持存在錯位。目前,各級知識産權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已開始向“政務、事務、服務”相分離的方向改革。然而目前職能轉變遠不夠徹底,該放下去的事務、該放開由社會承擔的服務還沒有與政務完全脫離,導致中介機構發展的空間不大,難以充分發揮作用;一些部門對中介機構的支持方式出現錯位,未能深入研究其發展規律和真正需求,很難提出恰當有效的扶持措施;由於行政許可的限制,對涉及知識産權交易許可、質押等市場業務實行自願的、非強制的登記備案制度,沒有發揮行業性協會的作用,客觀上容易造成了知識産權交易中許多遺留問題。
5)缺乏促進和規範中介機構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大多數中介機構的法律地位、經濟地位、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還未得到明確。在行業管理方面,知識産權市場中介服務的行業性協會組織嚴重缺位,除諮詢、評估、技術市場等領域在少數地區有行業管理措施以外,其他中介服務領域少見有類似制度在實施;在機構制度建設方面,很多機構參照事業單位進行管理,非營利性機構等新型制度尚未真正得到實施。
2、交易機制落後融資效率低下
知識産權交易不同於別的財産權交易,其運行過程中的高風險、高成本以及極大的不確定性,使得缺乏專業知識和理財能力的市場參與者往往舉步維艱;再則,我國知識産權市場是一個新興市場,市場體系不完善,中介服務滯後,交易方式單一。在這一背景下,導致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低下,一方面,企業有技術卻很難被發現;另一方面,銀行想放貸但缺乏有效的途徑尋找高質量的知識産權,企業想借貸又跟銀行對接不上,等等。
以業界普遍關注的知識産權擔保貸款和質押貸款為例。目前,國家知識産權的戰略給予知識産權市場化運作很大鼓勵,其中包含了知識産權擔保貸款,科技部、證監也相繼&&了一些政策和文件,鼓勵知識産權擔保貸款和質押貸款。然而,由於傳統的知識産權交易機制的制約,包括擔保貸款和質押貸款在內的知識産權融資效率低下、生意清淡。
2009年年中,國家知識産權局公布了以下數據:2009年上半年,國家知識産權局共受理專利申請42.6萬件,同比增長23.1%;專利授權25.2萬件,同比增長31.3%。但是2009年上半年在國家知識産權局登記的專利權質押合同只有76例,其中僅有29例已從銀行獲得融資。兩組數據對比,發揮融資作用的專利權比例接近為零。
從長遠來看,知識産權質押貸款要真正落實面臨的問題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問題要數知識産權市場交易機制的缺失“叫好不叫座。”這是眾多企業評價知識産權質押貸款最多的一句話。雖然政府在支持,銀行在試驗,企業在吶喊,但面對知識産權質押貸款,諸多問題導致的風險早已不言而喻。原因很簡單,即知識産權的評估難、變現難、風險大。除了要看知識産權是否具備核心競爭力,其改進性和收益期限的長短以及轉讓時能否順利找到下家也是個難題。無論是估值還是變現,這些本應由市場自發完成的任務和承擔的風險一下落在了銀行的肩膀上,而知識産權市場由於交易方式過於單一,成果轉化率低,缺乏統籌規劃,交易機構定位和服務對象不清,監管不到位等,嚴重影響了其本該具有的功能和作用。
無奈之下,進行知識産權質押貸款試驗的銀行只能另辟蹊徑。為了降低違約的可能性,銀行抬高了申請門檻,加大了對企業資産資金流動性、業務收入的審核高度,對貸款的用途和期限也作了限制要求,比如限制貸款額度和貸款期限,禁止資金流入證券和期貨市場。除此之外,銀行還規定了授信額度,根據知識産權的評估值,一般的授信額度控制在25%—30%左右。
這就使得大部分急需融資的中小企業被拒之門外,而融到資的企業也並不好過,低授信額讓這些企業只能拿到評估值四分之一的貸款,而利息加上評估費、擔保費等一系列的手續費就已經大概佔了貸款總額的10%。
3、複合型人才匱乏
三十多年來,我國初步形成了知識産權人才的培養體系,但是相對於知識産權市場的需要來説,還相當匱乏。
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聯合發布的《建立和完善知識産權交易市場的指導意見》在總體發展目標、市場體系建設、市場規範行為、交易配套服務、政策扶持措施和領導監督管理等方面,對我國知識産權交易市場的建設提出了原則性的指導意見,為知識産權交易市場的創新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根據這一文件精神,結合發展現狀和實踐經驗,本文對我國知識産權交易市場的創新發展提出初步思考。
1、大力建設跨區域的中介服務體系
跨區域知識産權中介服務體系的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整合政府和社會的多種資源,並通過較長時間的實踐和總結才能不斷完善。為此,在建設跨區域知識産權中介服務體系時必須找到抓手,以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這樣的抓手應該是跨區域的知識産權中介服務的經濟實體和聯合知識産權交易機構。
跨區域的知識産權中介服務的經濟實體可以按照公司法的要求,由各地區自願參股,以奠定雄厚的資本基礎,形成知識産權服務、專業技術服務和投資孵化服務“三位一體”的經營管理模式;聚集富有創新精神的知識産權複合人才團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知識産權創新、運用體系,以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知識産權向現實生産力轉化,實現知識産權服務貿易的全區域流通和外向性發展。
跨區域的聯合知識産權交易機構的建設主要是在政府主管部門的指導監督下,規範市場行為,創新交易方式,活躍知識産權交易市場,依託跨區域的知識産權中介服務的經濟實體和各地的産業集群,以細分市場的模式,積極發展知識産權的中介機構和業務,建立專業化、多層次、多功能的行業性知識産權交易市場,形成市場的聚集和輻射效應。
2、引進融資新途徑積極推進交易方式創新
在傳統的知識産權交易機制存在的情況下,應順應知識産權的發展規律,尋找知識産權交易的新方式、新途徑,使知識産權快速轉化為生産力。
一般而言,由於知識産權交易市場理性選擇和不確定性的特徵,使得投資人在選擇知識産權項目時,不得不謹慎地逐個對待。這樣的選擇過程既費時費力,也讓整個知識産權交易過程冗長,造成交易氣氛沉悶。但這種現象並不是知識産權交易市場的本質,其他成熟市場在其誕生之初也有類似的情況。這就需要在市場的基本規律之上摸索出適合市場特點並能活躍交易氣氛的交易方式。比如,知識産權證券化就是一個值得提倡的交易方式創新。
所謂知識産權證券化,就是以知識産權的未來許可使用費為支撐,發行資産支持證券進行融資的方式。從國外的實踐來看,知識産權證券化的基礎資産已經非常廣泛,從最初的音樂版權證券化開始,拓展到與文化産業關聯的知識産權,甚至專利訴訟的勝訴金。儘管從目前來看,知識産權證券化在整個資産證券化市場中所佔的份額還很小,但是它已經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態勢。據預測,未來20年間,知識資産要逐漸取代傳統的實物資産而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所在,無形資産在企業資産價值中的比重將會從大約20%上升到70%左右。這就要求企業應該將融資的重點從實物資産轉向知識資産。知識産權證券化正是順應了這種歷史潮流,為知識産權的所有者提供了以知識産權為依託的全新的融資途徑,將知識資産與金融資本有效融合在一起,從而實現在自主創新過程中資金需求與供給的良性循環。可以預見,知識産權證券化的前景是非常廣闊的,在未來會成為資産證券化領域的主力軍。
我國對市場的創新在政策面上是大力鼓勵的,在具體措施上是謹慎支持的,如對技術産權市場的政策支持和在北京開展非上市公司股權交易試點等等。近年來,我國先後&&了多項鼓勵創新的政策,為知識産權證券化的試點,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依據。2006年,我國頒佈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強調實施促進創新企業的金融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改善和加強對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對科技興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2005年下半年起,國務院決定制定和實施《國家知識産權戰略綱要》。《綱要》在制定的過程中,也強調了對知識産權産業化應用的融資支持。
隨着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推進及金融市場和産權市場的規範化發展,知識産權交易除了普通的現貨交易外,必將會出現期貨交易、期權交易和信用交易等現代市場經濟中的交易類型,從而促使知識産權交易的方式呈現更加多樣化趨勢。因此,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化的時代要求,不斷加強對知識産權交易及其方式問題的研究,預測未來國際知識産權交易發展的大趨勢將是我國知識産權戰略的重要內容和主要任務。
3、培養知識産權交易複合型人才
知識産權交易市場是一門知識綜合性的智慧産業,這種綜合性決定了相關人才的專業素質應當是具有多門學科融合交叉的知識結構,即文科與理工交叉、科技與法律並舉,並兼有國際貿易、情報、外語等方面的知識。因此,知識産權服務人才的知識結構應該是複合型的,必須具有的“科技—法學—信息—經濟管理”等方面的綜合知識和實踐經驗。
知識産權交易市場還是一個新興的市場,其探索、創新實踐的深化尚待時日,因而對其探索、創新實踐的總結、研究和推廣就更有待於人們作出不懈的努力。
(作者單位:周茂清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謝衛東上海市知識産權服務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