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全球都在尋找新經濟增長點之際,我國政府當機立斷推出七大戰略新興産業,作為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着力點。一年多來,新興産業的發展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業績增速平平,二是對政府的依賴過多。業內人士認為,新興産業雖然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但作為産業,其發展有着內在的規律和路徑,政府的相關扶持應適度,切不能操之過急。 新興産業前景不確定,且投入大、風險高、回報周期長,民營資本不敢輕易涉足,在運用市場方法無法達到目標之時,政府&&各類支持引導政策,大力扶持産業發展,應該值得肯定。但政府的職能應僅限於聚集各方資源,為新興産業創造良好的“軟環境”,推動形成從源頭産品核心技術創新到産業化推廣的“價值鏈”。 目前,政府扶持新興産業的主要方式,一是制定前景光明的框架性規劃,二是給相關貼上“高新技術”等標籤的企業以財政補貼。實踐中,這種方式對形成有利於戰略新興産業發展的“生態系統”並無太大裨益。 從戰略新興産業類上市公司的業績看,政府補貼在這些公司的利潤總額中佔據了相當大的比重。以一家正在發展垃圾發電項目的熱電企業為例,該公司去年獲得的政府補貼佔其當期利潤總額的比例接近30%。而且,有不少新興産業類公司主要依託政府訂單來實現業績增長。長此以往,新興産業有可能成為“溫室裏的花朵”,難以在激烈的市場化競爭中發展壯大。 對於戰略性新興産業而言,除了謀求技術的制高點外,産業化是成敗的關鍵。有識之士指出,政府支持新興産業有兩種選擇:一是從生産、供應側入手,支持創新的過程,改進技術和産品的供給;二是從消費、需求側入手,支持創新成果的應用。顯然第二種形式更為迫切。專家指出,政府在增産能、促創新的同時,更應大力加快新興産業市場的培育,這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新興産業的發展。 在目前階段,我國政府主要發揮的是採購方面的特有優勢,即將新興産業自主創新産品及相關服務産品優先列入政府採購目錄,做到“扶上馬送一程”。在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産品還沒有形成規模市場時,政府採購的介入能提升總需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市場培育者的作用。但是,由於政府採購具有行政性和計劃性,可能並不代表真實的市場需求,如果政府盲目採購,就會導致産業內其他企業跟風,生産出一批並不被市場認可的産品,從而造成巨大的浪費。 政府對新興産業的扶持應講究方式方法,不能以越俎代庖的方式來推動新興産業的發展。業內專家建言,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應當結合起來,其中政府的職能和角色,主要是通過財政投資進入新興産業上游的核心技術開發,但不應該介入項目運營,在該産業走上正軌後,政府資金就應退出。 顯然,新興産業不能成為政府新的“政績工程”,新興産業應當和其他所有産業一樣,在市場的海洋裏進行充分的自由競爭,驅逐“劣幣”,優勝者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産業“領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