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版很舒服,誰還搞原創
2011-11-17   作者:苑廣闊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據《新京報》報道,在日前舉行的“2011中國版權年會”上,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柳斌傑&&,目前國內很多文化藝術作品創造力不夠,90%的作品是屬於模仿和複製的。今後國家將通過設立文化創意扶持體制和基金提高文藝作品創新能力。
  中國90%的文藝作品屬於模仿和複製,當這句話從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的嘴裏説出來,確實振聾發聵。雖然對90%的説法是否準確還有爭論,但中國文化産業缺少創新和活力,中國文藝産品多平庸和低劣,卻是不爭的事實。
  一個更加嚴重的問題是,當中國的文藝作品以重復、複製、模仿和抄襲為主,自然也就難以談得上版權的問題。非但自己沒有版權,反而因為屢屢侵犯別人的版權而被原創者訴諸法律,給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蒙上了陰影。在這樣一種狀態下,中國的文化産業是很難談得上有國際競爭力,很難談得上走向國際、影響全球的。
  柳斌傑&&,電影、電視、小説等領域,作品重復和複製得最多。其實以筆者的看法,所謂的“重復和複製”,也許只是一種委婉和客氣的説法,我們的很多文藝作品,簡直就是一種赤裸裸的“克隆”和抄襲。比如國內被屢屢爆出的抄襲日本動漫作品的行業醜聞,就是現成的例子。
  文藝作品克隆和抄襲,可謂於人有損、於己不利。除了侵犯了別人的創意和版權之外,同時也抑制了自己的創造力。不管是電影、電視還是小説,一味地克隆和抄襲,只會讓自己的作品永遠都走不出別人的影子,永遠都沒有屬於自己的生命力,自然也就談不上做大做強和廣泛傳播,談不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既然文藝作品的克隆和複製危害多多,國內為什麼又有那麼多人熱衷於此不能自拔?原因其實很簡單,一是現存文化體制已不適應文化事業發展的要求,亟需改革:二是國內的文化從業者缺乏長遠眼光,很多人都是抱着“撈一把就走”的心態在搞“創作”,自然缺乏創造和創新的動力;三是國內的版權保護意識和保護力度嚴重滯後,客觀上也壓制了創新,慫恿了克隆、複製和抄襲。
  比如有文化公司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製作了一部成功的動漫産品,結果很快就發現市場上出現了諸多的盜版作品以及各種涉嫌侵權的衍生産品。最後“小偷”賺的錢比創作者獲得的市場利潤還高,試想在這樣一種局面下,誰還願意投入成本搞創新?搞原創的競爭不過搞盜版的,結果就是原創的也去盜版了。
  面對國內文化産業這種不堪的局面,柳斌傑署長&&,今後政府將通過設立文化創意扶持體制和基金給予新作品和新創意以鼓勵。但是以筆者的看法,扶持和鼓勵固然重要,對各種克隆、複製、抄襲、盜版行為的打擊,同樣必不可少,而且,打擊盜版,保護版權,同樣也是對文藝産品創新和創造的一種扶持和鼓勵。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日企索尼盜用中企動畫?盜版困擾中國動漫業 2011-08-22
湖北公布十大侵權盜版案件 互聯網成"重災區" 2011-04-29
內蒙古軟體政府採購嚴防盜版 2011-04-28
蘋果App Store盜版猖獗 出版商擬聯合維權 2011-04-27
蘋果在線商店涉嫌侵權成被告 手機盜版存在維權難 2011-04-25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